大型自動去皮設備白蘿卜削皮機
用途
什么叫食品機械工業4.0
德國為保持在制造業的地位,在2013年提出工業4.0概念。工業4.0是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該計劃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和研究部及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以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型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為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當工業4.0上升成為德國的民族戰略,我們需要思考的的問題是怎樣才不會在新的技術變革潮流中落于人后。2014年12月,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就此,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正式落地。
中國版工業4.0在國家層面上有多么的得到重視,光看這個豪華的夢之隊陣容就知道。“國家制造強國領導小組”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領導機構,由國務院相關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信部,承擔日常工作。連李克強總理都成為了“中國制造2025”的超級銷員,五次出訪累計帶回了超1400億美元大單。
工業 4.0 對經濟意味著什么?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工業互聯網的調查報告,超過74%的受訪企業認為工業 4.0 對*化配置資產、減少運營成本、提高員工生產率、創造新利潤等“非常或極其重要”。GE估計,如果工業 4.0 可以把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速提振到 1995 年 IT 革命時期的水平,那么到 2030 年,與不采用工業 4.0 技術相比, GDP 將多增加 15 萬億美元,亞太地區多增加約 4.2 萬億美元。
工業4.0將整體提升企業、行業、國家的競爭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互聯。除了基礎層面的生產設備之間,設備和產品之間的互聯外,虛擬和現實之間的互聯等更深層次的概念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
2)集成。這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端到端的集成,也包括一個產業鏈及其相關行業的縱向和橫向集成;
3)數據。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大類的發展將使得工業領域實現對產品、運營、價值鏈等一系列內外部數據更為科學的管理和把控;
4)創新。由技術創新所的一系列產品、模式和業態的創新將形成大規模的良性創新循環,帶動相關各工業鏈條內的技術提升;
5)轉型。在前述的各項變革基礎上,工業領域內也將實現若干轉型,比如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的轉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等。
要解決標題的問題,首先看幾個概念:
工業1.0: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志,用蒸汽動力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可以說,工業1.0實現了“大規模生產”。
工業2.0: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可以說,工業2.0實現了“電氣化生產”。
工業3.0:自動化,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PC的應用為標志,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工業3.0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即是標準化生產。
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不同
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制造業升級。所不同的是:一,我們的起點和德國不同,德國制造的1.0、2.0、3.0三個時代一個都沒少,我們差不多直接從工業2.0奔工業4.0,我們的產業基礎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二,德國工業4.0沒有提出時間表,但我們有,我們希望到2025年實現中國制造的全面升級,歷時大約10年。
要理解工業4.0,我們得先看下目前的狀況,目前我們正處在3.0和4.0之間的某段,就好比可以是ios8.2,也可以是ios8.4,但絕不是ios9。那么什么是工業4.0呢,工業4.0就是要實現“定制化生產”,并且定制周期簡短,生產方便快捷。
工業4.0就是要實現“定制化生產”,正是因為生產的定制化和多元化,“工業4.0”將產生海量數據。那么,問題來了,“未來工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滿足這種定制化生產的機器設備很重要;第二、能夠使這種機器具備自我完善的系統更重要;第三、誰能監測并追蹤這些數據,然后歸納和分析,誰就掌握了世界脈搏。
*段我們說道,德國工業4.0的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那么,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技術基礎是什么呢,那就是互聯網 ,是不是都串起來了呢。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連接,從而讓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么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
中國的規劃思路是在繼續大力發展*工業技術的同時,緊盯新的信息產業發展動向,實現二者共同進步,推進二者的深度融合。我們看到中國的家電企業、電子類高科技企業正在對工業4.0進行布局,一個切入點是“智能工廠”或是“互聯工廠”。在企業內部統一的信息管理體系基礎上,集成MES系統,計劃、調度、生產,做到人和機器的高度匹配,從而可能在較低成本下實現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但是中國距離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和綜合使用信息、大數據還有相當的差距。
“工業4.0”對中國食品行業來講還是一個新鮮事物,行業受制于人員素質偏低、基礎理論研究不足、現代設備成本較高、上下游產業融合有限等因素,應先從單 個生產單元的自動化做起,通過逐步實現各生產單元的自動化來帶動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化,zui終實現食品產業的“中國制造2025”。
面對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食品產業升級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組織發展戰略和技術層面的培訓和研討;二是向政府部門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和意見,有效 組織和扶持新業態的發展;三是建立支撐和服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轉移模式或組織;四是做好產業提升試點和示范,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