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酸酸甜甜的乳酸飲料一直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然而,近段時間朋友圈中廣為傳播的一條信息讓不少家長捏了一把冷汗,將營養快線飲料陰干后變成“膠狀的皮”,那么,營養快線陰干后為什么會結成乳膠?11種添加劑是否合理?消費者飲用后會危害人體健康嗎?
現象:營養快線變“膠狀的皮”
“將營養快線飲料倒入盤子,經過一夜時間陰干,結果發現,飲料成了一層白色‘膠狀的皮’。”記者在中發現這條消息在朋友圈中瘋傳,網友同時還附上相關實驗的圖片進行說明。
從實驗圖片上看,風干后的純牛奶凝固成奶白色薄片,網友表示用手觸摸沒有粘性,用手指一摳就成了碎片,一捻就成了粉末,而且網友附說明說有一股淡淡的奶香。相反地,營養快線和其他兩種飲品,風干后則結成膜狀物,看上去透明光滑,聞起來有一股甜香味,用手觸摸有較強的粘性。
此外,網友還批露其產品配料中,竟含有11種添加劑,蛋白質含量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
專家:飲料為什么會成膠?
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表示,通常人們只要看到“膠”,就會聯想起塑料。“塑料確實是由高分子物質聚合而成的,但是高分子物質聚合而成的東西并不都是塑料。日常人們吃的食物中,像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等,都是高分子物質。在特定的條件下,它們也可以聚合成膠。”云無心表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皮凍、豆腐、果凍、腐竹、涼粉、米粉、雞蛋羹等食物,就是不同的食品成分所成的“膠”。
那么,為什么網友實驗中營養快線陰干后會出現一層乳膠?對此,云無心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乳飲料中的蛋白質是一種可以成膠的高分子物質。另外,在各種乳飲料中,除了牛奶蛋白,還會加入一些“增稠劑”來改善口感,增加穩定性。比如,在營養快線的制作過程中會使用羧甲基纖維素鈉、瓜爾膠和黃原膠等物質,但它們都是加工食品中常用的“食用膠”。
“目前為止,這些食用膠并沒有安全性方面的問題,而且在食品添加劑專家組(JECFA)和中國的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中,也都沒有明確的使用*,生產商可以按照產品需求使用。”云無心說,因此,含乳飲料中的水蒸發之后,牛奶蛋白和這幾種膠的分子互相融合在一起,從肉眼上看來,就是成為了網友所說的“乳膠”。
添加劑有“疊加效應”?
有網友指出營養快線中含有11種添加劑,并質疑多種添加劑會產生疊加效應危害人體健康。對此,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朱心強表示,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000多種,上的就更多。每一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都經過了充分的研究。“只要添加劑的品種和使用劑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就是合理安全的。”
啄木鳥食品安全中心主任李海市認為,營養快線中使用了11種食品添加劑,這在現代配方食品中很平常。在飲料制作過程中加入添加劑主要是為了增色、增味,以及增加保質期的作用,“只要劑量在安全范圍內,不管添加幾種、幾十種都是一樣的,疊加效應的說法并沒有得到科學證據支持。”
回應:含乳飲料不等于牛奶
此外,有網友還指出營養快線中“蛋白質含量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質疑其營養成分不夠格。對此,昨天下午記者致電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營養快線并不是牛奶,而是一種“含乳飲料”,“包裝上明確列出了牛奶和果汁的含量”。據了解,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含乳飲料是“含有一些奶的飲料”,蛋白質含量達到0.7%就算合格,營養快線中的蛋白質含量達到1%。
另外,云無心認為,只要產品的營養成分在包裝上明確標識,并且達到了標識所稱的含量,就是合法的,并沒有對消費者形成欺騙。
建議:避免攝入過量添加劑飲料
李海市告訴記者,在現代食品加工過程中,如果沒有添加劑是做不成加工食品的,“所以不放添加劑根本就做不成飲料。”當然,只要所加入的添加劑的品種符合國家規定,使用劑量不超標,那么就不會存在有毒有害的情況,消費者不必過于恐慌。
然而,李海市認為,就算添加劑的使用都符合國家標準,但其對人體來說并沒有營養價值。“就像飲料中的蘋果汁、橙汁,其實很多都是用添加劑調出來的口味,并沒有真正的果汁成分。”
李海市建議,特別是兒童消費者應該避免攝入過量飲料,因為多數飲料所含的糖分都較多,“如果喝了飲料,就應該避免再攝入其他含糖食物。在飲品的選擇上,盡量讓孩子們多喝一些天然的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