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飲用水炒概念有“稀有水源地、功效講故事、廣告立形象、渠道鋪得開”四大要素。找準賣點,強調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普通水變身“高富帥”。
食品專家表示,喝水的目的是補充水分,為了解渴,而補充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主要是通過食物,喝水補充礦物質是被營銷帶偏了。
天氣越來越熱,飲用水銷售旺季也隨之到來。記者走訪發現,今年的飲用水市場,富氧水、深海水、冰川水、雪山水、火山水等各種水猶如“泉涌”,商家也玩起了新概念,不僅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那么,這些水真的是貨真價實嗎?其宣傳的功效能實現嗎?
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本市華苑地區一家大型超市里,兩大排貨架上擺滿了各種飲用水,不僅名稱多樣,而且價格差距較大。例如,同樣是5升包裝,一種“火山巖深層”礦泉水售價20元,另一款標有“天然深層地下水”的飲用水僅賣9.5元;而消費者經常購買的方便攜帶的500毫升礦泉水,*的售價1.95元,zui貴的則將近10元,相差五倍之多。雖然價格差距不小,但從直觀上看,zui大的差別僅在于品牌和宣傳口號。
為什么飲用水價格差別這么大?對此,超市工作人員介紹說,除了進口品牌飲用水價格普遍高于國產水之外,今年的幾款新品價格較高,主要因為一些飲用水宣傳添加了氧或含有其他營養物質。但她表示實際具體成分也不太清楚,廠家怎么寫,超市就怎么賣。
“富氧水”、“蘇打水”、“天然水”……這么多“概念”可把消費者忽悠暈了。正在選購的馮女士有些舉棋不定,“喝純凈水又擔心缺乏礦物質,各款水也都喝過,無論貴的還是便宜的,口感都差不多,現在也不知道選什么樣的好,但一般還是選比較熟悉的品牌和價格適中的,七八塊錢一瓶的沒有必要,太便宜的又害怕質量不行。”
別把“概念”喝成“負擔”
記者發現,價格較高的飲用水,都有各自吸引人的賣點,例如“產自冰川”、“富氧”、“弱堿性水”等。那么,這些價格較高的“概念水”真的值這么多錢嗎?那些宣傳的功效真能發揮作用嗎?“飲用水作為快消品,市場競爭很激烈,不挖掘新概念新賣點,很難突出重圍。”某營銷策劃機構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飲用水炒概念有“稀有水源地、功效講故事、廣告立形象、渠道鋪得開”四大要素,只要找準賣點,強調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就能把普通水賣個好價錢。當被記者問及這些產品宣傳的功效是否能發揮作用時,該負責人反問記者:“你用了這么多美白牙膏,牙齒變白了嗎?”
對此,食品專家關文強表示,喝水的目的是補充水分,為了解渴,而補充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主要是通過食物,喝水補充礦物質是被廠家的宣傳帶偏了;如果日常膳食結構合理,礦物質的來源就會是均衡的;這些“概念水”偶爾喝沒問題,但不能太指望那些宣稱的功效能發揮多大作用,更不要將其作為常規飲用水;而且水中所含的礦物質不一定對所有人適用,攝入過量反而會造成負擔。
怎樣才能喝得明白
其實,把“概念”作為營銷手段,只要不涉及虛假宣傳本無可厚非;如何判斷概念營銷與虛假宣傳,產品的國家標準才是標尺。然而,面對飲用水概念的層出不窮,相關標準似乎有些跟不上腳步,有業內人士指出,缺乏行業統一標準使“概念水”難以得到有效規范。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征求意見稿)已經公布,將除天然礦泉水類之外的所有包裝飲用水都納入統一標準,并提出不得再使用“飲用礦物質水”這一名稱。這一舉措使目前產品種類繁多的飲用水市場有望得到進一步規范。事實上,無論是飲用水還是其他產品,“玩概念”總有一天會“山窮水盡”,講誠信才能“柳暗花明”,概念不能當水喝,解渴還得靠貨真價實。只有標準規范了,才能抑制炒作,才能讓消費者喝得明白、喝得健康。畢竟,消費者喝水喝的是品質,而不是包裝上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