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農民增收的快速路
閱讀:518 發布時間:2009-2-11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zui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zui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zui需要加快”這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突出強調的“三zui”。顯示了“三農”問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我國是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8億農民,糧食收入一直是構成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7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是4140元。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到2020年要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2年內,農民純收入的年均增長至少要達到6%。要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找準農民增收的困境和出路是關鍵。
中國農民面臨的現實是種糧越來越難*,增收渠道越來越狹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糧食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加工總量和加工水平方面,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影響了農民收入。資料顯示,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在70%以上,中國不到總產量的8%。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中國只有30%左右;發達國家深加工農產品占80%,中國只有20%左右;發達國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為80%,中國不到30%;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一般為農業產值的2—3倍,中國只有80%左右。
“農民增收zui需要加快”,道理簡單而具象,操作復雜而抽象。要破解之,就必須又快又好地發展糧食深加工,就必須又快又好地研發現代化的糧食深加工設備。圣昂達機械(天津)有限公司研制的新食面生產線,以玉米、蕎麥、小米、青稞等雜糧谷物粉為原料,采用二次擠壓非膨化技術,生產營養、方便的非油炸雜糧速食面,使農民做到了“三增收”。一是通過新食面生產線對谷物粉進行二次深加工后,實現了糧食的附加值成倍增長,提高了糧食產業的創收能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二是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了農民離產不離鄉,打工不進城,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三是延長了糧食生產產業鏈條,形成的新的玉米雜糧面粉加工、料包生產、包裝薄膜和其他包裝材料生產等產業鏈,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并帶動了各地運輸、包裝、倉儲等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
作為原糧及初級加工的各種谷物粉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通過新食面生產線對谷物粉進行精深加工后,可成倍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拉長了糧食生產的產業鏈條,提高了糧食產業的創收能力。例如1噸玉米原糧,只能賣到1500元。初次加工的1噸玉米粉,只能賣到2200元,增值為46.7%。通過新食面生產線將1噸玉米粉加工成14285.7包新食面后,(每包新食面可賣到1.2元或1.5元),增值可以達到779%。
以一個農民家庭投資1條日產2萬包的新食面生產線為例:項目總投資額約為38.8萬元人民幣,設備占地面積為20平方米,需勞動力6人(每班),如按3班算年產量可達612萬包,年產值可達734.4萬元。如按80%的銷售量預測,年收入總額可達587.52萬元,年利潤總額可達211.55萬元,年家庭凈利潤收入可達到150.69萬元。年耗用玉米為428.4噸,設備投資回收期約1.65年。
以一個1000人的中型村莊投資1條日產24萬包的新食面生產線為例,項目總投資額約為418萬元人民幣,設備占地面積 600平方米,需勞動力23人(每班),如按3班算年產量可達7488萬包,年產值可達8985.6萬元。如按80%的銷售量預測,年收入總額可達7188.48萬元,年利潤總額可達2118.35萬元,年凈利潤可達1588.76萬元,每位農民每年可增加收入15887.6元。年耗用玉米為5241.6噸,設備投資回收期約1.21年。由此可見,發展糧食深加工,是農民增收的快速線。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走糧食深加工轉化增值的路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推出了一系列扶農惠農強農新政策,“三農”領域的投資將是政府扶植的一大亮點,未來的資金將會大量涌入農村,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新食面生產線高科技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了設備上的支撐,讓我們以新食面生產線為契機,來加速“農民增收zui需要加快”的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