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下旬起的那場“塑化劑風波”可謂是一場翻版的“三聚氰胺”事件,直接波及海峽兩岸、港澳地區、乃至東南亞和大洋彼岸的美國,涉及飲料、保健品和藥品的超過兩百家廠商涉案。這場翻版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僅使得中國臺灣食品多年來維持的安全可靠形象受損,更是暴露出從管理部門到食品飲料行業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檢測方面的漏洞。
當食品安全問題在范圍內呈現出愈演愈烈和防不勝防趨勢的時候,第五屆中國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會議(CIFSQ)于11月初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食品貿易伙伴國──歐盟、美國、比利時、加拿大、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的負責食品安全的政府官員紛紛出席,許多相關企業和機構的代表也呈現了高規格、高質量和豐富的內容。
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權力集中化
就在此次CIFSQ召開之前,剛剛通過的美國食品監管法規再次調高門檻,FDA擁有強制召回權,有權檢查食品加工設施等等。此外將安全責任將轉至供應鏈,更側重于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由美國開始的政策調整似乎預示著:一個強有力而權力集中的機構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必然。
而參會的比利時農業部食品安全局局長Jean-FrançoisHEYMANS也談到:遵守衛生需求的底線和基于HACCP的生產過程,比利時政府采取的行動是將農業部和衛生部的6個負責食品安全的機構合并到了比利時食品安全局,而這個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優化的食品供應鏈進行檢查。
衛生部重大事故處理處處長李泰然在會上闡述了,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現行監管體制的特點及工作措施、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改進建議。通過對多家監管機構的調查反饋可以看出,有6成多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減少環節和部門,同時還應該明確職責和分工,這樣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監管。而另一項“實行分段監管與綜合協調相結合,進一步強調綜合協調作用”的意見也趨向于權力和責任的集中化。
美國食品飲料制造商協會(GMA)總裁潘米拉.貝利在會上以“合作時期食品安全未來的保證”為題作了主題報告,強調食品安全是性問題,必須通過合作才能確保食品安全。美國律師行科文頓&柏靈亞洲區法律顧問WilliamFriedm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應該是的。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邊境往往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屏障。”
而日本食品安全支援機構理事長平野展代女士則對此持有不同觀點。她介紹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由企業作為主體來進行食品安全問題的召回和賠償,國家則主要通過法律法規來進行監管和約束。以2008年“毒餃子”事件為例,日本在進口流程上采取了短期內限制進口的措施,隨后放寬了限制。在整個過程中仍是依靠企業對其生產進口安全負責。
ISO22000逐漸成為食品企業共識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是一個自愿采用的標準,該標準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提出了一個統一標準。標準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準,又是可供食品生產、操作和供應的組織認證和注冊的依據。
ISO22000將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危害分析和臨界控制點)原理作為方法應用于整個體系;明確了危害分析作為安全食品實現策劃的核心,將產品特性、預期用途、流程圖、加工步驟和控制措施和溝通作為危害分析融匯整合。
ISO22000標準可以與其他管理標準相整合,如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和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等,其表達了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共性要求,而不是針對食品鏈中任何一類組織的特定要求。在本次會議上,許多參會企業(如雀巢、嘉吉、華潤萬家)都闡釋了如何以ISO22000為指導完成針對該企業的食品安全及質量認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