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實現奶業可持續發展
閱讀:647 發布時間:2011-6-3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奶業快速發展,基本實現了從貧奶國到奶業大國的歷史性跨越,奶類產量躍居*三。我國奶業正處于從單純的數量擴張向整體優化結構,全面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轉變的關鍵時期。就我國奶業發展的基本狀況來看,奶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一個惠及全體國民的產業。如何實現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原奶將進“5元時代”
標準化飼養成“中堅”
2010年山東省奶業各個環節展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生奶收購價格一路走高,消費市場需求強勢復蘇。據山東省*數據,2010年,全省奶牛存欄120萬頭,同比增長7.16%,名列*五;牛奶產量253萬噸,同比增長7.1%,占全國總量的7%,位居*四位;生奶收購價格更是突破3元高點,奶牛養殖進入盈利時期。進入2011年,生奶價格在供給不足和生產成本上升的支撐下繼續在高位運行。據調查,目前我省規模牧場zui高收奶價已達4.6元/千克;而廣州地區牧場透露,2011年牛場與乳品企業新一年合同價格將突破5元/千克大關,這意味著我國原料奶價格即將進入5元時代。綜合考慮原料奶質量指標等因素,我國原料奶價格水平除了奶業保護的國家日本、韓國、加拿大外處于zui高水平。長期來看,推動奶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真正的奶源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在奶源供應緊張和養殖成本高企的生產背景下,國內原奶價格仍有上行空間。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奶牛養殖結構逐步優化,規模化、標準化飼養開始成為奶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散戶多規模小產能低
可持續發展基礎不穩固
大盤走好,大勢趨強,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奶業已經擺脫“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駛入發展快車道?這種想法顯然過于樂觀!奶業較長的周期性決定了它的重整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無論是奶源質量的提高還是消費理念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清醒看到,當前奶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仍然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農民靠奶牛飼養增加收入的渠道仍不暢通,乳品質量安全隱患還未*消除。
以奶牛養殖領域看,目前已形成散戶、飼養小區、規模飼養場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產業基礎,但奶牛飼養頭數在20頭以下的散戶飼養占70%以上,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奶牛養殖“小、散、低”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從乳制品加工領域看,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工能力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存在企業盲目發展,產能嚴重過剩,乳制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趨同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投入品支撐體系近兩年來有了較快發展,為奶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政策、投入、技術、從業者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其基礎仍顯不穩。
乳品質量安全是焦點
市場環境壓力是瓶頸
就當前看,中國奶業發展的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消費增長緩慢的壓力,已成為嚴重制約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瓶徑”。
究其原因,除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放緩,飲奶習慣和飲奶知識的缺乏外,zui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接二連三的乳制品質量安全問題極大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二是市場的壓力。奶粉的蜂擁而至,將對我們基礎脆弱的民族奶業產生很大沖擊。我們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和應對措施,包括利用貿易規則,筑造保護民族奶業發展的技術壁壘和法律壁壘。三是環境危害對我國奶業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是長期的,不可回避的。在環境保護、減排低碳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社會都在紛紛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氣體的產生和排放量。隨著我國奶牛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奶牛糞便、噯氣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有增無減。我國發展奶牛生產傳統的思維模式、飼養方式已面臨嚴重的挑戰。四是疫病防控及飼草飼料的壓力也隨著飼養規模擴大和飼養水平低位徘徊也日益突出。這對我國奶業結構優化、整體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壓力決不可小視。
法制體系初步建立
奶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乳制品消費市場的構建正處于初級階段,法制體系初步建立。近兩年,國家和地方關于食品、乳制品質量安全的立法步伐明顯加快,《食品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及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奶業的發展和管理開始由人治步入法治軌道。同時,奶制品消費水平與亞洲、世界平均相比,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這也正是我國奶業發展的潛力所在。我國正在全面推行國民營養健康計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把奶類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指出中國居民“每天應食用相當于300克鮮奶的奶類及其制品”。如果按全國每人每天300克鮮奶計算,每年全國需求量達近2.4億噸,是200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的5.98倍。而目前我國城鎮人口每人每天消費的牛奶量只有63克。農村人口則更低,只有41克左右。可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加快轉變奶業發展方式:
消費型科技型誠信型法制型
中國奶業作為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優化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產業進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的歷史重任。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是推動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和必經之路。
奶業發展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型轉變,構建消費型奶業。分析10多年來,推動我國奶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因素,除了理念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靠地方、乳品企業、實業家投入巨額資金,大規模引進奶牛、乳制品加工設備,建設大型超大型奶牛養殖場、乳品加工廠,把無限制地擴大產能作為促進奶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奶業的發展,投資率上升,產能擴大是階段性發展的需要,符合奶業發展的一般模式,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近幾年,我國奶牛存欄量、牛奶產量、乳制品加工量成倍的增長與奶制品消費量緩慢增長,徘徊不前,甚至降低的情況形成“剪刀差”越來越大。牛奶消費對奶業增長的拉動明顯減弱,近幾年來,奶業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奶業的發展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創建消費型奶業,首先要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推動、企業參與、社會支持、公眾響應的大消費格局。抓消費,就等于抓住中國奶業發展的“牛鼻子”。
提高產業整體水平,由粗放經營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構建科技型奶業。從奶牛存養量,奶類產量和乳制品產量看,我國已成為奶業大國,但不是奶業強國。主要是科技貢獻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從業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奶業經營粗放,奶牛單產水平低,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相當大。乳制品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今后,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奶牛遺傳改良進展,提高牛群種質水平和奶牛個體產奶量。力爭到2012年,達到和超過國家確定的奶牛良種覆蓋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單產水平提高到5.5噸的目標。二是加大奶牛飼養實用技術的推廣,提高奶牛飼養效益。大力推廣奶牛場數字化管理技術、人工授精技術、TMR飼喂技術和奶牛“三炎”快速診斷及防治技術等實用技術。三是加強減少奶牛碳排放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要從提高奶牛生產性能,調控日糧飼料配方和營養水平,利用沼氣技術,降低反芻動物糞尿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建立飼養場生態四個方面入手,降低奶牛飼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四是繼續實施中國奶農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奶農的技術素質。通過不斷提高村民自治、培育鄉村合作組織力度,提升農民的科技水平、經營素質,就地開辟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不是簡單地吸引資本下鄉替代農民經營。
乳制品企業的發展,由盲目發展、無序競爭向誠信經營轉變,構建誠信型奶業。“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與乳制品企業盲目發展,無序競爭和社會責任嚴重缺失有著直接關系,所造成的后果極其嚴重。它不僅使企業遭受打擊,當事人受到法律的嚴懲,而且使整個乳制品行業的誠信受到社會的強烈質疑,極大打擊了消費者信心。應該說,這都是誠信缺失惹的禍。乳制品企業依法經營,按標生產是zui大的誠信。企業要以保障消費者利益為基本出發點,靠技術、質量、誠信競爭占領市場,在乳制品加工的各個環節,嚴禁違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保障乳品質量安全。
加強產業管理,由傳統的管理模式向依法管理轉變,構建法制型奶業。市場經濟是嚴格的法制經濟。隨著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奶業主體的多元化,在產業管理方面仍沿用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行業協調、道德約束、行業(企業)自律方式,已顯然不適應現代奶業經濟的發展。今后,對執法主體、生產主體、經營主體活動的規范,對利益各方重大利益關系的調整,對造成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的處置,都需要奶業法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來實現。
生產消費需主導
政府作用不可替代
《*關于促進奶業持續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促進奶業發展的主要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在實現奶業發展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促進奶業可持續發展中;在保障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大牛奶營養知識的宣傳的同時,應重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實現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組織、協調社會各方力量,正確引導生產與消費。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開展工作,防止片面追求奶牛、奶類產量和加工量增長速度,防止短期行為。切實把擴大乳制品消費列入奶業發展工作的議事日程。二是切實組織好學生奶計劃。認真組織學習借鑒上海、江蘇、廣州的好經驗好做法,實施好學生奶計劃,把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飲奶習慣和創建當地乳企工作結合起來。三是組織本區域內的乳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把乳品質量安全控制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積極消除乳品質量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努力增強城鄉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信心。四是積極推行乳品質量的第三方檢測,建立有效的生鮮乳定價機制,積極協調奶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切實保護奶農的切身利益,使更多的奶農靠發展奶牛走上小康之路。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