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下載
人才建設對包裝機械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閱讀:1861 發布時間:2011-7-25提 供 商 | 上海松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 資料大小 | 34KB |
---|---|---|---|
資料圖片 | 下載次數 | 346次 | |
資料類型 | WORD 文檔 | 瀏覽次數 | 1861次 |
免費下載 | 點擊下載 |
人才建設對包裝機械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開始引進現代包裝設計教育
僅僅有二十幾年歷史,由于歷史文化的斷層和閉關自守,中國高等包裝設計教育嚴重滯后,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定位于設計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從市場來看,對包裝設計師的需求與日俱增,包裝好不好,直接影響到銷售,銷售好不好,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生死興衰,而現在包裝設計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差強人意,不能適應市場需要。要滿足上述需求,必須在包裝設計教育中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化底蘊是包裝設計創新的基礎
當今中國包裝設計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種大文化觀。當今包裝設計教育所關注的還僅僅是“技法”本身,如技法的熟練、形式的張揚和視覺的滿足等等,根本沒有涉及到文化觀念和思想信仰等深層次問題。
文化和思想是無形的資產,是人類的、民族的精神內核,是包裝設計創意的豐饒土壤。如果沒有這些做基礎,那么就會限制人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人的長遠發展,將人的潛在能力扼殺在搖籃中。包裝設計是創造性活動,僵化陳舊的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創新人才的。傳統文化和理論的素養是探究、分析和創造的基礎,增強文化底蘊和創立新思維比傳授包裝技法和包裝歷史更為重要,因為程序化的包裝技法和過往的包裝作品只會讓人重復,文化精神和先鋒意識則讓人往前看,不斷地開拓創新,開發人的智慧潛能。
探求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的契合,是原創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包裝設計過程中,用現代的功能要求、觀念、手法來表現傳統文脈的形與意,不失為一種發展中國包裝設計的良策。包裝作品具有自身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傳承,熟悉中國傳統包裝文化,去蕪取精,是尋索文脈、創作有中國特色的包裝的重要途徑。割裂包裝現在與歷史的,拒絕傳統文化的汲取,而且認為這不重要,將會導致中國包裝的無思想狀態;失去中國包裝生長的肥沃土壤,失去了中國包裝的根。而將包裝設計用西方美學框架來分析和探究,將原本不可分離的作品與其傳統生硬分割開來,正是我們的教育現在走入的一個誤區。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孕育了深厚的包裝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的包裝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只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保持其生命力,就能重新煥發光彩。如果我們的包裝設計能夠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設計。民族文化的積淀與迸發是包裝設計的創新之源,在此基礎上,才能樹立自己民族的品牌。缺少*文化內涵的包裝,就少了民族文化應具的外張力。現在,中國自己的品牌少,而且很多是模仿或者照搬西方的東西,就是太沒有中國自己的文化底蘊,太缺乏創新精神,太缺乏包裝設計創新人才。如果企業擁有*的理念、準確的定位、出色的執行和一貫的堅持,再加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包裝,一定能樹立起真正影響世界的中國品牌。
包裝設計zui主要的功能是保護商品,其次是傳達信息和美化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對現代消費來講,后兩種功能已經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而且,消費者還提出了更高的“情感”方面的要求――希望包裝(包裝機械產品發展方向分析)能符合自己的個性、能給自己帶來撫慰、能滿足自己懷舊、浪漫的情懷等等。因為現在同類商品很多,消費者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所以對商品也就越來越挑剔。
而文化正是能滿足消費者情感需要的重要籌碼,包裝的文化內涵使消費者購買行為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更為豐富,樂趣讓消費過程值得回味,變得溫馨。正是包裝的文化內涵,滿足了消費者的情感需要,成為購買的決策基礎,使消費者牢記這一品牌。在此,情感有價,消費者愿意為情感付費。
內地的大多數高校都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相比較而言,香港、中國臺灣的傳統文化教育則好一點。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談到:“香港沒有一個急切切斷舊傳統的過程;中國臺灣一直有意延續中國的正統傳統;而內地正處于一心一意化的過程中,新一代基本上是麥當勞的‘俘虜’,傳統文化教育做得zui差。”中國臺灣的核心文化仍是傳統文化,小孩子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高校也注重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例如中國臺灣的楊裕富教授特別注重新一代設計人才的傳統文化的培養,他認為如果失去傳統文化氣息的熏陶,不可能設計出傳承久遠的作品,從他的研究成果《設計的文化基礎》、《文化與空間設計》、《設計文化符碼》可以看出他在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香港高校普遍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有關中華文化傳統中之儒學、美學、史學等領域的知識在課程設置上都有所體現,促進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價值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使學生對中華文化價值系統及其在世紀的新意義、思想與文化的發展,獲得較為全面之理解。內地的傳統文化在文革年代被切斷,很多有識之士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在傳統文化的普及方面內地仍存在很大弊病,例如中學課本上古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比例懸殊,讓人觸目驚心。現在的大學生對祖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倫理等知之甚少、根底極淺;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他們接觸面廣,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這時候,給他們多加傳授傳統文化,有助于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并形成*的個性,對其思想、修養、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提高。
如何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思維能力呢?有很多途徑,首先要重新定位包裝設計教育,不能太偏重技法訓練,要增加一些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課程,要強調各類知識之間的交流。例如各門類藝術之間的交流、藝術與工藝技術的交流、設計與文學、經濟、政治、法律之間的交流、中西之間的交流……
文化和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在火花中迸發靈感,創新設計才得以產生。現在的教學很少教學生思想,文化方面的課程也設置得非常少,有的院校甚至沒有,所以沒有教會學生思考藝術和設計的能力,導致很多學生除了套用既有的設計形式之外,沒有什么精彩的創意。只有給學生培養一種大文化觀,讓學生不僅了解包裝領域內的知識和業界的動態,還了解當今經濟、文化、藝術、政策法規等各方面的知識,建立一個大文化背景,再通過包裝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包裝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使之具備本專業創新設計的基本素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較高的理論素養。
實踐證明,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經過長期耳濡目染,將在學生心靈深處根植下來,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養分。譬如易學文化、儒家和道家哲學、詩辭歌賦、古典藝術等知識,對包裝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是設計師創造力的*的基礎,我們應增設這方面的課程,加大這方面的教學力度,在設計教育上充分的體現這方面的分量。傳授這些知識時,應把重點放在研究它們所體現和展示的思想上和深邃意境上,同時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語言美、形式美。靳埭強、陳幼堅、陳漢民等人,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不可能設計出如此優美典雅感人的作品。
一個沒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師,沒有文化的根基,縱然有再大的本事,終究不能不能成為*的包裝創新設計人才。世界的包裝設計大師都是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才有輝煌的包裝設計成果。包裝設計運用藝術與科學的合力,創造、美化、方便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如果包裝設計師對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就不可能創造出的作品,更不可能創造出影響深遠的作品。
三、社會、參與實踐是培養包裝設計創新人才的重要條件
包裝設計教育落后的原因還在于與社會的脫鉤。現處于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電腦技術的更新、新媒體的發展、包裝技術法規的變化、包裝材料科學的進步、包裝防偽要求的提高、包裝裝潢風尚的日新月異,所有這些要求包裝設計教育緊跟時代,緊跟社會。
但是,目前的狀況是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和內容嚴重滯后,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到社會上*手足無措,要繼續學習幾年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市場對包裝設計人才有明確的要求,現在的教育并沒有達到市場的標準,理應學校完成的教育,zui后是由企業代替學校完成的。中國的現代包裝設計,一切都還不健全,所以更需要我們盡快轉變思維方式,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現代包裝設計的要求。在包裝設計教育上來一場思維革命,把包裝教育與社會生產、市場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生的設計實踐直接與企業掛鉤,將學生的產品直接介紹給大眾和工業界,使學校包裝教育與企業界建立起持久的。這方面法國做得特別好,例如蘭斯高等藝術設計學院是一個歷史的專業學院,在做設計時要求學生對要設計的東西進行功能分析,竭盡一切可能開拓自己的思維,建立一個思維圖,獲得初步的構思,然后把各個構思的設計理念詳盡地寫出來,zui后選擇一個構思用實物表現出來。所有學生必須把設想在充分的討論后付諸實踐,做出產品,同學之間互評,老師指導,然后在商店或其它地方舉辦展覽,將產品和理念推廣出去。學生第三年基本上是在社會上實習,從事實踐工作,第四年再帶著問題回到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做畢業設計。學生畢業后不存在適應社會的問題,馬上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必要的實踐課程,對包裝設計這門具有較強應用性質的學科,是非常必要的。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與教育不再僅僅是服務的、從屬的,科技與教育已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并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時期起著重要的作用。包裝設計專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我們的包裝設計與市場、工業化結合非常緊,這本身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把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來,讓學生掌握新的科學技術,能夠熟練運用*工具和表現手法。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包裝有了更廣泛的需求。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充分利用各種短期實踐的機會,有計劃有目標地參觀調研,真正接觸社會,參與實踐,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交流溝通能力和社會協作能力。設計學院包豪斯建立的教學、科研、實業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啟發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學校的工廠為教學和研究提供實踐基地,同時也為設計教育提供可能的經濟支持。這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系,后來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采納。目前我國高校對包裝設計使用的技術手段,表現了十分明顯的傳統觀念,對影響包裝設計的科學技術,也不是非常重視。例如包裝材料方面,材料科學在信息時代發展很快,當前材料科學正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高科技含量的新材一個面向未來的設計師,必須及時的掌握材料的變化,熟練運用其*性能,才能設計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
四、結語
社會需求是辦好專業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動力。社會對包裝設計專業需求正處于上升趨勢,包裝設計方興未艾,包裝人才供不應求,目前它已成為令人傾心的行業之一,且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魅力。顯然,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為包裝設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以往靜態目標的培養方式,側重于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才素質、創造能力的培養,這是我們的誤區。包裝設計創新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我們必須明確包裝設計即涉及邏輯思維又涉及形象思維,它既有技術性、藝術性,還有文化底蘊,把握好三者的結合是教師教好同時也是學生學好包裝設計專業的關鍵。只有以大文化背景和實踐能力為基本著力點,才能保證包裝設計教育發展的健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