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事件接連不斷 國家體制有問題?
閱讀:1359發布時間:2012-7-20
品安全持續成為當下中國民生焦點問題,成為“爆炸性”的公眾話題,并上升為國家政治層面的命題,如此下去或有動搖國本之嫌……這真是當年學這個專業時不曾想到的。
從二惡英、阜陽大頭娃娃、毒餃子、蘇丹紅、碘超標、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到zui近的“染色饅頭”,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謂接連不斷,到底癥結何在?
上周五參加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食品科技聯盟聯合舉辦的“食品安全論壇”,觸發我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癥結所在的深入思考,對當下的狀況又憂又喜,感觸至深。特成博與有識之士探討。
喜的是各方面對問題的關注重視應該是問題得到*解決的關鍵進程,相信對食品學科專業的發展更大有好處,甚或成zui大的受益者。憂的是“病急亂投醫”,可能抓錯處方,吃錯藥,甚至殃及無辜——把本來不該吃藥的健康者——沒病錯治出病!因為,筆者看到的是各方面并沒有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問題屬性及其癥結所在形成深刻統一的認知,達成足夠的共識,更沒有深入食品行業的本質屬性及其規律性的東西綜合思考解決問題,大家更多的是從監管不力的角度大聲喊打,并沒有做全面系統深入的剖析診斷,沒有很好抓住問題的實質。因此,有必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做更加深入專業的探究分析。
凡事先要分析判定事件屬性。縱觀中國食品安全事件,有一個突出明顯的特征就是絕大部分事件是人為事件,故意行為,事件本身是違法的。進一步深究行為人的行為動機,多是知法犯法,誠信缺失,深層次的問題本質所在就是道德淪喪。竊以為很大程度上這是整個社會拜金、道德滑坡的折射,食品恰好被選中用作道具而已,如同菜刀正好被選中用來做殺人兇器一樣。雖然相比較中國食品產業的規模,“案發率”并非到離譜的程度,但案情惡劣,足以聳人聽聞,震撼整個社會。為此,加大主體法律責任,建立誠信檔案,并上升到道德批判的層面去處理是*必要的,這樣至少可以把人為故意事件發生率降低。
為什么事件接連不斷?回到科學理性的歸因分析。竊以為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方方面面(包括監管層)對食品行業的本質屬性及其規律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吃透,沒有把握住根本與要害之故。首先從經濟學角度,食品作為特殊的大眾消費品,是典型的快消品,除非是政府補貼的管制品類,其定價規則一般是成本(1)乘以(3~5),即一元直接成本的產品,合理零售價在3元到5元之間。而通行定價規則專業消費品是(1)×(5~10),品是(1)×(10~100)。但分析一下中國食品行業的平均毛利率,大多基本在50%以下。本質上這首先就違背了價值規律,后果就是價值鏈扭曲,逼迫處于價值鏈劣勢位置的環節弄虛作假(這一點已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得到充分印證)。而食品作為特殊商品,其在制成品后即開始貶值,有著不可回避的市場銷售風險(即的產品都有保質期,到期賣不掉就得報損)。因此,定價時就必須把該風險考慮進去,因而食品在稅收計征上,必然會體現高增值稅負。如果是直接收購農產品進行加工企業就更突出,因中國農副產品收購的進項抵扣稅率為13%,銷項稅率則是統一的17%,因此,食品行業的稅負大大重于一般的消費品行業,這是稅收制度對食品行業價值規律的扭曲。更沒有能體現政府對食品作為民生基礎消費品的政策眷顧。政府有時還要對某些品類進行價格干預,但又沒有給予通行的補貼或稅收補償政策,甚至捐贈產品也視同銷售,照樣納稅。這樣實質上進一步扭曲了價值鏈,破壞了價值規律,自然整個產業就難以健康發展,甚至不能正常維持。預計未來趨勢在嚴厲監管下,食品企業普遍運營成本會上升,該矛盾會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可能還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甚至可能會出現更多“制假造假”的地下工廠及非法經營者,應引起相關者的高度警覺(染色饅頭即是地下工廠所為就是警訊)。因為某些產品市場有需求,而正規企業成本承*,不能正常獲利,無法生產供應,從而使得地下工廠有機可乘。
其次,對食品行業的科學性及其專業性,各方面也是存在著深刻誤解。食品安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題,食品加工更是涉及到健康科技、農業科學、物理化學、生物技術以及機械裝備,環保等眾多復雜科技的綜合運用,其在生產工藝的復雜程度及管控難度上至少絕不亞于醫藥行業。但我國現行的*政策卻明確把食品行業排除在外,社會也普遍認為食品行業是低技術低門檻行業。結果,導致行業技術進步乏力大批量很不專業的人員(從業者)卻從事著事實上專業性要求很高的行業,如此,不頻發事故才怪。這是極大的誤區!對此,應該提高經營者資格要求,進一步規范提升從業許可門檻,與誠信考評相結合,從源頭主體提升行業專業化程度。
再看食品企業自身層面。很多沒有認識到食品行業首先是良心行業,然后是特殊的專業消費品,做好了是永恒的朝陽產業。由于對行業本質認識不清,于是急功近利,不注重長遠的發展,打價格戰,搞惡性競爭,甚至互相抹黑造謠,結果把整個行業弄成了“高危行業”,在人人喊打的情勢下,好孩子也跟著壞孩子一起挨打,還不能叫屈!誰讓你選擇了這個行業?于是,很多老實本份的行業朋友正在考慮退出這個行業,如此,對行業絕不是好事,對消費者更不是幸事!
在弄清行業本質規律后再回到監管層面,竊以為首先要明確職責,全程監管。技術上要建立預警機制,可追溯機制,關鍵核心是要建立嚴密的標準化體系。管理上更要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對應更嚴厲的懲罰機制。此外,要防控害群之馬,更要防范披著羊皮的狼沖進羊群,吃掉善良本份的羊!千萬不可上游生病,卻讓下游吃藥!更不能張三犯錯,李四挨揍!只有回歸理性,弄清本質,把握根本,正本清源,對癥下藥,綜合施治,才能*。
又及,有問:怎樣看待某些企業提出“全產業鏈自主經營”的理念?竊以為這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因為其違背專業化社會分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