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公司動態>>食鹽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Shí Yán
【別名】鹽(《周禮》),咸鹺(《禮記》)。
【來源】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因來源、制法等的不同,夾雜物質的質與量,都有所差異。普通常見的雜質,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及不溶物質等。
【炮制】《綱目》:凡鹽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性味】
咸,寒。
①《別錄》:味咸,溫,無毒。大鹽,味甘咸,無毒。
②《本草蒙筌》:味咸。氣寒,無毒。
③《綱目》:咸微辛,寒,無毒。
【歸經】
入胃、腎、大小腸經。
①《綱目》:走肺、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肺、肝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少陰、手少阻、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涌吐,清火,涼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
①《本經》:大鹽,令人吐。
②《別錄》:主下部匿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癬,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大鹽,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滿。
③《本草拾遺》: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臟,消宿物,令人壯健。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
④《日華子本草》:暖水臟,(主)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小兒疝氣。
⑤《綱目》: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
⑥《醫林纂要》:熟用補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腎,堅骨固齒,降逆消痰。
⑦《隨息居飲食譜》: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鳳,清熱滲濕,明目,殺蟲,專治腳氣,點蒂鐘墜,敷蛇蟲傷。
【用法用量】內服:沸湯溶化,0.3~l錢;作催吐用宜炒黃,3~6錢。外甩:炒熱熨敷或水化點眼、洗瘡。
【注意】
水腫忌服。
①《素問》:血病無多食咸,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
②《別錄):多食傷肺喜咳。
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④《本草衍義》: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⑤《本草經疏》;消渴,法所大忌。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