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食品安全常識急需普及,宣傳有賴媒體
閱讀:821 發布時間:2011-7-31從吃飽到吃好,加之環境造勢。我們的公眾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已經達到的高度,再看認識水平之低,深感食品安全常識急待普及。說大點,了解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可以減少對一些無稽之談不必要的恐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說小點,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品,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延年益壽。
食品工業一直在發展,食品技術一直在進步。各人從事的工作不同,并非要把每一個消費者都培養成緊跟食品科技的專家。但是,缺乏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必要的正確引導,我們很多消費者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很久很久以前。因為不理解而擔心甚至恐懼沒有什么不正常,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何況有現代技術,沒有必要去探險。
現今,缺乏必要常識的公眾對某種食品或者某種加工方法或者某種食品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劑)形成了一種洶涌澎湃的"民意",在這種所謂"民意"面前,專家、學者和對其深入研究的生產企業不敢言科學(一怕"螳螂擋臂",引火燒身,下場很慘;二因不迎合讀者,媒體不傳播),甚個別政府部門明知"真理"不敢堅持。民意不可違,但對錯誤的"民意"一味順從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放縱,要分析原因,正確引導。
難道公眾拒絕科學,拒絕提高嗎?不是!那些不負責任,只要出名的所謂專家學者粉墨登場,拋出一些盲人摸象式的觀點,一些未經驗證尚未成熟的研究成果。遠有"大米是zui垃圾食品"我就不說了,zui近聽傳聞"蛋黃派不僅垃圾,而且一點用沒有".原料我們姑且不看,你去檢測檢測成品,看看里面有沒有營養成分?給那些農村吃不飽的,一天只打點米飯方便面當菜的孩子們,看看有沒有用?也許你會說他們買不起。但這說明了這種食品本身不是垃圾也并非一無是處,而是有些購買者認識有缺陷。何況就說能買得起的人群吧,有些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晚上盲目減肥就吃了一個蘋果,還high到11點,早晨是吃一個蛋黃派好還是什么都不吃好?
這種"民意"是可怕的,不僅無助食品安全,相反可能導致食品更不安全。被冠以"面粉增白劑"的食品添加劑被砍了,支持取消的公眾有多少知道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說它過量添加不好,那是管理問題。以我們現在的收儲條件和加工工藝,適量添加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被稱為"瘦肉精"的飼料添加劑被禁了,說它不能吃,那是飼養技術問題。難道化肥就能吃,農藥就能喝?
在這個公眾渴求食品安全知識的時候,媒體在干什么?極個別媒體眼里只有經濟利益,一切圍繞經濟利益,一切服從經濟利益,忘記了自己身上還有社會責任。*本無錯,但我國的媒體是經過嚴格審核審批的,在某種意義上是國家給了你們一個受到相對保護的信息發布平臺,你們應該因這個相對"壟斷"的資源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公正、客觀是新聞的基本要求之一。姑且假設你們在具體事件上都做到了,即使不專業我也能理解。但基本面的宣傳上呢?得到科學界普遍認同的食品安全知識你們發布了多少?食品因為組分復雜對象特殊還受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和習俗等多方面影響,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因此,許多理論和技術需要長期的研究、實驗和驗證。也許那些真科學沒有偽科學那么新鮮;那么具有震撼性;那么吸引人的眼球;那么迎合現在的讀者。但媒體有義務參與提高全民素質的工作中來。再說宏觀面上,食品行業遵循的規則遠遠遠遠比"潛規則"多,"白幕"比"黑幕"多,安全的食品比不安全的食品多。看看我們現在的新聞,誰人能有這樣的感覺?正面、負面報道的比例就更難和實際情況相接近了。似乎是"張口就服毒,頓頓在自殺,今天沒死掉,只因沒吃飽!"
不能說為了錢,我們先絞殺了中國的食品工業,等食品全靠進口,我們管不了但還可以繼續談他們的不安全。
近一段時間,中國的乳品行業可謂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明眼人看得很清楚,這不止的風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里就不糾纏其中了)。一些媒體有意無意地忘記了自己應該公正、可觀。甚至在里面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全面了解是公正的基礎。把國產乳制品質量不穩定,占有率下降,市場低迷全怪罪于乳品安全標準低。這哪對哪的事?
(題外話:對于現行的乳品安全標準,我個人也認為是大倒退,這種倒退不僅僅是體現在部分指標上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更主要的是行政痕跡、企業痕跡太重。國家推出食品安全標準的初衷是美好的:根據我國公眾的體質條件、消費習慣,制訂出某種食品的安全底限。無論是建立在統計、生物、化學、物理、微生物、病理還是毒理的基礎上,這個安全標準*的依據應該是科學。這是個底限不應該考慮哪個群體能否達到。達不到,這類產品國內就不要生產。國外的*方法可以拿來,我們承認某些方面的落后;國外的參數可以借鑒,但要充分考慮不同的飲食習慣;企業的建議可以考慮,因為我們某些職能部門的人才和數據實在貧乏。但zui后的東西令人失望,據謠言:里面是部門、企業利益均衡協調,外面的建議水潑不進。)
安全標準只是個底限,企業有能力生產高品質的產品你可以制定自己的高標準,在產品上公開承諾自己的高標準,在生產中執行自己的高標準,接受社會各界(含監管部門)依據自己高標準的監督檢查,用自己的高標準取得市場及利潤。我國的標準政策歷來是積極鼓勵企業制定并執行企業標準。當然,這點在極個別地區和部門執行上有問題,因為監管水平低下,為了避免不會管理,他們在積極阻撓企業標準的制定,把大家往低水平的國標上趕。此外,企業如果需要高品質的原料,可以制定自己的原料驗收標準。當然同樣企業在這個問題上有難言之隱。但這些與安全標準本身無關,只是執行上的問題。
因此,產品的質量與國家乳品安全標準的高低沒有直接的關系,只與企業產品的執行標準有關。個別人處于某種目的亂彈琴,個別媒體出于某種目的在充當擴音器。
近幾年,整個食品行業動蕩不安,除了乳制品,zui近還有另外一個食品行業的戰爭風聲鶴唳--肉制品。先是雙匯的瘦肉精拉開序幕,緊接著雨潤問題肉登臺,兩*齊落馬。一些媒體"挖內幕""找黑手"忙得不亦樂乎。從那些問題上看,兩個肉制品*責任難免,媒體監督整改沒有任何錯誤,這是媒體的職責,也是公眾的希望。但是,一時間烏云壓城,給消費者一個錯誤的概念,那就是這些大企業的產品不可信(二者銷售量的下滑應該能驗證這一點)。問題真如消費者想象的那么嚴重嗎?
我們的各級政府為了向社會提供更、更安全的食品,為了改善全民族的營養結構,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數是收到了預期效果,但有些收效并不明顯,有些勉強維持,有些則慢慢隱退,甚至有些尚未實施就遭到全面抵觸。諸如放心豆腐、學生奶、早餐工程、未出世的電子碼等等。這其中有部門協調的問題,也可能有部門利益的問題,但主要還是公眾是否了解,是否理解,是否支持的問題。市場化程度發展到今天,即使政府的美好愿望也需要通過市場行為才能實現。需要消費者的了解才可能理解,理解才可能支持。單純的行政命令和財政補貼是難以長久的。是誰來架起這"了解""理解"的橋梁?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
我們不能用"食品安全是相對安全而不是安全"來給一個食品企業辯解。但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出現偶然性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些熱炒大企業翻船的媒體們有沒有向讀者解讀過國家鼓勵的集中屠宰的意義?宣傳過機械化屠宰為肉制品安全正在做著巨大貢獻?
當然,對于那個行業我也不了解,只是因為對食品行業的關注,略微知道機械化企業們通過檢驗檢疫做到了生豬及制品的安全在控制范圍內;操作人員和環境的衛生在控制內;生豬屠宰后被迅速降至不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溫區并在低溫環境中被分割。知道因為集中生產用水量并被處理后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減少了。這些對于我做出正確得選擇已經足夠了,但是又有多少消費者知道這些?媒體的報道又有多少?多深?
市場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消費者的接納,因為沒能找到2010年的資料,我們來看看2009年雖然有北京、天津、上海三城市的機械化屠宰超過80%,但全國只有10%,形勢不容樂觀。而且從下面的數據不難看出,與2008年相比,規模化屠宰企業的量增速沒有非規模企業的快。
當然,并非所有的數據都令人心寒,冷鮮肉及凍肉1916萬噸,2009年與2008相比高達35.9%的增幅還是讓我們看見了社會的進步和消費者認知水平的提高。
食品安全關系著全社會的每一個人,自然引起了每一個人的關注。這種關注對于政府、食品企業和食品從業人員既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這種關注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地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這種關注將有助于我們共同打造食品更安全的環境;這種關注將有助于我們生產出更多安全的食品。我們感謝這種關注,但我們更渴望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渴望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認識水平的普遍提高,面對紛雜的食品做出正確的選擇,給食品企業一個真正的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
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在提高,認識在進步,市場在日趨理性,但這種進步與食品技術的進步還有一定差距,縮小差距,有賴媒體。
食品工業好比一棵古老而永生的大樹,雖然它有不滅的生命力,但天空總是暴風驟雨它也難以健康生長,再遇上雷電霹靂傷其主桿,可能會促生更多的外枝斜叉。何況,在這片大森林里,除了中國的樹還有更多外國的樹,此消彼長。不要說大地有邊天空無限,真要是*被籠罩在某一片陰影里,再想突破重圍絕非易事。經濟一體化,市場的邊界在模糊,外國的大樹一樣能乘涼,但那是一棵棵你無權攀爬了解更無權修剪的大樹,是價格?是習俗?還是口味?反正你會被一片片隨風枯葉騷擾,也可能被無端落下的枯枝擊中,甚至可能因為戰爭等非常狀態被趕出那個圈。
雷鳴過后,被劈掉的不該有的斜枝還是大樹發展所需的分枝,甚至主桿?媒體這個"無形內閣"有一定的影響力。是暴雨不斷地洗刷,沖走中國食品工業大樹下的泥土?還是多給點陽光雨露?有賴媒體。
本稿件來自食品伙伴網食品論壇網友“康橋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