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豬,假牛肉,*蝦,甲醛魚,毒豆芽……食品安全問題常常讓人挺鬧心。在國家不斷整治不法商販的同時,咱老百姓提高鑒別安全食物的能力也很重要。聽聽食品專家指導,如何選購肉、魚、菜、奶這些餐桌???。
奶篇
“奶飲料”不能當奶喝
牛奶飲品一般可分為牛乳和含乳飲料兩大類。真正的奶制品包括巴氏殺菌乳、超高溫滅菌奶和酸奶等;其配料為牛奶,但不含水,蛋白質含量一般在2.3%以上,純牛奶蛋白質含量一般在2.9%左右。而“奶飲料”在外包裝上都會標明“飲料”的字樣,其配料表除了牛奶外,一般還有水、甜味劑等,蛋白質含量一般僅在1%左右。奶飲料的營養價值遠遠比不上牛奶,它只能滿足市民對口味的追求。成長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應特別注意,切勿將奶飲料當做純牛奶喝。
花生奶、核桃奶有名無實
目前市面上熱銷的“特濃奶”、“高鈣奶”等,都是在牛奶中添加了脂肪、鈣等營養物質,這些添加物都必須按國家標準添加,而且都會在包裝上明示,讓消費者買得明白。消費者選購奶制品時,zui重要是看清外包裝標簽,選擇那些說明、配料完整、詳細的產品,還要特別注意是否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要留意不同種類、不同包裝的產品保質期和保持方法不一樣。而諸如核桃奶粉、花生奶粉或者豆奶粉一類的“乳制品”,則多半有名無實,蛋白質含量少,消費者選購時應留意看清。
菜篇
蟲眼菜不代表沒農藥
市民在挑選、清洗蔬菜時往往會陷入兩個誤區。一是認為有蟲眼的菜就沒打過農藥,其實蟲眼不能當做衡量蔬菜是否有農藥殘留的標準,因為蟲眼只能說明曾經有過蟲害,不能表示后來沒有打過農藥;一般來說農民發現蟲眼后,會更積極的噴灑農藥,以消除蟲害。
蔬菜不是越泡越干凈
蔬菜不是越泡越干凈,事實上,蔬菜長期浸泡在水里,殘留的有機氯和有機磷等農藥就會分解在水里,不但起不到清洗作用,還會讓蔬菜表面留下農藥;其次,浸泡過久還可能造成蔬菜中*的流失;對于黃瓜、胡蘿卜等莖類和瓜類蔬菜,可用專業清洗劑短時浸泡,再用軟刷刷洗,尤其是褶皺處,要多刷幾下,再用清水沖洗即可。
大白菜、卷心菜等包葉菜類蔬菜可去掉外圍葉片,再沖洗內部葉片;菠菜、小白菜等小葉蔬菜應去除根部,放在水里抖動清洗,然后根部向上在水前沖洗。
生吃涼拌去皮為宜
雖然營養專家普遍認為果皮內所含維生素比果肉高,但果皮也是農藥殘留zui多的部分,而且表皮上的殘留農藥很難用清水洗掉,對于生吃或者涼拌的果蔬,還是削皮后食用更安全。
肉篇
“瘦肉精”油太薄
正常豬肉的皮層和瘦肉之間會有一層脂肪,肥膘約為1-2厘米;喂飼“瘦肉精”的生豬其皮下脂肪層明顯較薄,通常不足1厘米,因此在選購豬肉時對皮下脂肪太薄、太松軟,皮緊貼著瘦肉,瘦肉豐滿的豬肉千萬別買。
此外,喂飼“瘦肉精”生豬豬肉的肉色較深、肉質鮮艷,但纖維比較疏松,時有少量“汗水”滲出肉面;切成二三指寬的豬肉比較軟,不能立于案。
真牛肉不會太便宜
用“牛肉膏”腌制2小時,再用胭脂紅“化妝”,豬肉搖身變牛肉。“假牛肉”讓眾多市民大呼“太可怕”。專業人士表示,市民買肉時可注意看看橫切面,一般豬肉的纖維又細又松,牛肉的纖維又粗又緊;豬肉脂肪含量高,牛肉的脂肪比較少;從口感上來說,豬肉容易咬斷,牛肉則有韌勁,不易咬斷。憑眼看不如憑價格,好牛肉價格不會太便宜,如果遇到太便宜的牛、羊肉,市民在購買前三思而行,別貪便宜吃大虧。
太漂亮的熟食不能買
判斷食品是否安全,zui簡單、也zui有效的方法就是看食物的顏色是不是太過鮮艷,凡是顏色濃艷、夸張、過分香濃、外表異常光亮和雪白的食品。一般來說大多可能過量添加色素或使用化工原料進行處理。
一些不法商販將炸制的熟肉制品染上色素,炸出來呈漂亮的鮮紅色;還有一些肉制品炒、煮后呈美麗的粉紅色,這很可能是因為肉中加入了*。色素多吃無益,而*本身是有毒的,還可能與氨基酸反應,產生致癌的“亞硝胺”。市民在選購熟肉制品時一定別選擇色澤太過鮮艷的,色彩太漂亮的一般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