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滇橄欖脫核機及其應用
閱讀:779 發布時間:2019-9-25滇橄欖脫核機及其應用
楊李益 李秉璋 禹躍明 王玉龍
(廣州達橋食品設備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裝備研制基地,廣州)
摘要:滇橄欖由肉-核兩個層次組成,順應天然結構,采用分離加工(不是壓榨混合),研制了仿形脫核機,果子進去,完整果核和保固形肉出來,處理量4萬個/時左右,果核完好率近100%,果肉保固率97%左右,為分離加工滇橄欖提供了關鍵設備。機器還能用于楊梅、青梅、海棠、大青棗等十幾種小果脫核分離。已在廣東、云南、新疆、內蒙等多家工廠應用。
關鍵詞:滇橄欖、余甘子、油甘、脫核機、捅核機、非壓榨加工、分離加工
滇橄欖,又稱余甘子、油甘,是優良的醫食同源佳果,天然的健康食品寶庫。Vc含量高達0.6-1.82%,比柑橘高100倍,比蘋果高160倍,此外SOD和VP含量也位居植物界前列,其抗癌、抗病毒、抗衰老、消炎早已為人熟知。云南成片野生60-70萬畝左右,每年產鮮果近萬噸。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貴州、四川均有規模種植。商業潛力巨大并且現在就具備了開發條件。
滇橄欖由肉-核兩個層次構成,兩層次的化學成分、色、香、味、營養、保健功能差異很大。其中果肉酸甜可口,食后回甘,80%以上營養和保健成分聚集于此,價值很高;果核則殼硬苦澀,仁中含油,不宜食用。
目前滇橄欖工廠化加工都用壓榨法,優點是速度快,缺點是主產物為皮、肉、核、仁混合榨汁,又苦又澀,核殼碎屑預埋安全風險,核仁油脂種下異味禍根,預定了產品很難安全化、高值化,急需采用新機器分離加工改造。
廣州達橋公司聯合華南理工大學、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所,利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和柔性原理,研制了仿形滇橄欖脫核機,已在滇橄欖、楊梅、大青棗、海棠、李子、青梅等領域成功應用,為小果分離加工創出了新方法。機器已獲國家保護和廣東省科技一等獎,本文作一簡單介紹。
1 機器結構原理
圖1 滇橄欖核機結構示意
圖2 33種小果通用的前處理工段,加工滇橄欖舉例 如圖1所示,機器由觸摸屏1、排果輸送鏈2、捅核機構3、出料口4、捅核刀5等組成,用壓縮空氣動力,輸送鏈2上中空錐形果座,捅核刀有去核和切瓣兩種。 人工把小果排放到果座鏈條上,機器自動完成送果-動停-捅核/切瓣-出料。由于自動定向技術和設備仍在攻克之中(滇橄欖除外),還須人工放果保證果柄或果臍豎直朝上。 單機主要技術參數 處理量 4萬個/時 兼容果種 33種 適應果高 10~40mm 適應果徑 10~40mm 功率 1.2kW 重量 240kg 外形尺寸 3300×1200×1600mm 2 機器性能試驗與結果 在100多種類球形果蔬中,果徑和果高都在10-40mm范圍的小果有30多種,像滇橄欖那樣需要核無損、肉保固分離的有十幾種。列表歸類,分析結構,研制機器,用“三試法”驗證,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見,“三試”證實(達橋買果試、客戶帶果試、工廠應用試),機器研制是成功的,而且兼容范圍寬,用途廣,其中序號10-13果核有人收購,產生價值。 3 結果與討論 就客戶普遍關注和食品機械工程師理應關注的七個指標,分別討論如下: (1)處理量和用工人數。因為自動定向技術正在攻克之中,除滇橄欖外,目前放果還須人工。處理量在4萬個/時左右,一般要4人放果。由于后續干燥不可能快加上人手慢,這個速度是合適的,而且快慢可以調節。 (2)果肉損耗。由果核直徑和形狀決定,由于滇橄欖果核近球形,用本機加上供料裝置就可以無人化脫核,而且果肉損耗少。 (3)果核完好率。匹配適當捅刀,果核完好率可以近100%。 (4)果肉保固率。滇橄欖果肉較結實,機器出來的果肉固形保持好。相反,較脆和易散的果子要調整速度或更換捅刀。 (5)半成品形狀。出來的果肉可以是圓桶、兩瓣、四瓣,更換捅刀就可以了。 (6)原料適應性。不同果徑和核徑,由果座內徑和捅刀內徑來適應。 (7)安全性。放果遠離捅核,確保操作人員勞動安全;捅刀專業熱處理制造,機器無油潤滑并且清洗方便*,確保消費者安全。 4 結論 (1)滇橄欖是優良的食藥雙兼原料,天然的健康食品寶庫。Vc、SOD、Vp含量僅次于“三連冠”刺梨,口感和安全性卻優于刺梨。因為光滑無刺和食后回甜。目前野生和種植都超過萬噸,商業潛力巨大且立即可以開發。 (2)滇橄欖開發長期徘徊不前的卡脖子原因,筆者認為是沒有工業型核無損、肉保固脫核機,不能采用“肉-核”分離加工,源頭上注定了無法高值化。 (3)廣州達橋與華南理工大學、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所聯合研制的數字化滇橄欖脫核機是成功的,已通過“三試”考驗,還兼容楊梅、青梅、大青棗、海棠等十幾種水果,為滇橄欖非壓榨分離加工創出了新方法,為滇橄欖無人化脫核和全年無淡季開工生產提供了關鍵裝備。
參考文獻 [1]楊李益,李秉璋,禹躍明 . 2013·捅核切瓣機:中國·ZL201320363818.0 [2]丘泰球等主編,食品物理加工技術[M].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9-51 [3]楊月欣,王亞光,潘興昌.中國食物成分表:北京大學醫學院出版社[M]2002:29-83 [4]胡愛軍,鄭捷.食品原料手冊[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