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辣條要出國標的消息,這一舉措會給辣條市場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調研結果告訴你,4000家河南辣條企業將淘汰到只剩236家,正規辣條企業也將加快設備升級實現自動化生產。 目前辣條缺乏統一標準等情況,讓大家都很擔心。真是沒法好好吃辣條了! 不過!目前小辣條正在迎來重大產業升級。 6月8日,參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面制品標準制定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了來自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糧食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專家團,共同走進豁達食品、漯河平平食品、津津友味食品、優糧生物科技等辣條進行調研。 據參會專家透露,目前調味面制品(簡稱辣條)國家標準草稿正在制定中,行業標準已經制定完畢等待公示。其均對辣條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范圍、檢測標準擬做出規范,要結束往日沒有統一標準的混亂局面。 難道放心吃辣條的日子就要到來了嗎? 辣條國標正在制定中 辣條這個名稱紅遍網絡,鮮為人知的是,其專業名稱及歸類卻始終缺乏統一標準,給企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2007年,“辣條大省"河南,曾出臺《河南省調味面制品地方標準(DB41/T515-2007)》,但隨著產品品質要求的提升,該標準亟須更新。 >>為此,2011年河南省*下達通知,征集2012年度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項目。 >>至2014年2月,新的地方標準修訂文本制定完成,送至河南省*和河南省審核。但專家透露,由于各監管部門對標準中類別歸屬未達成統一意見,這一新地方標準一直無法公布實施。 >>2015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嚴格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的監管工作的通知》,調味面制品納入“方便食品"實施許可,生產許可證內容為“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 >>隨后,食藥監總局于2016年11月提出調味面制品行業國家標準立項,由河南省口岸食品檢驗檢測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機構牽頭,計劃用一年左右時間制定好辣條的國家標準。 據參與專家透露,目前調味面制品行業添加劑標準擴項正在申請中,國家標準也在加速推進,相關檢測數據已經匯總,文本草案和編制說明正在緊張進行中。新標準出臺后將會對辣條產業發展起到良好的規范作用。 防腐劑和甜味劑或允許用兩種 此前,關于辣條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范圍,各地一直存在爭議,甚至出現了地方標準相互“打架"的情況。 比如,按照寧夏的地方標準,辣條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據河南省地方標準,辣條執行糕點類標準,允許添加甜蜜素。 那到底是能加還是不能加呀? 此外,名稱的相異、添加劑使用的種類以及用量都有所差別,并且檢測依據不一,導致很多產品異地銷售得不到認可。河南省津津友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鐘惠說,“比如安徽省執行的是膨化食品的標準,而遼寧是按河南省的地方標準,因此*一樣的產品可能在不同省份銷售出現不一樣的檢測結果。" 按照此前河南的地方標準,甜味劑能用7種,防腐劑能用5種。現今,大多數企業是用3-4種甜味劑,3種防腐劑。新標準將解決添加劑混亂的問題。*關注辣條產業的河南工業大學教授張國治表示,未來辣條或將可以使用脫氫乙酸鈉與乳酸鏈球菌素這兩種防腐劑,以及甜蜜素、三氯蔗糖兩種甜味劑。用量將會參照糕點類別,進行嚴格風險評估。 “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將有效改變調味面制品食品企業的現狀,發證統一、檢測統一、數據統一、標準統一。"李長根說。 4000家河南辣條企業淘汰只剩236家 根據鄭州市平江商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全國擁有調味面制品食品生產企業580家,年總產值330億元,市場銷售額已達510億。 但在初創期,卻冒出大量作坊式企業。僅在2000年,河南的調味面制品企業多達4000家,“當時全是手工作坊,加工粗糙,除了一臺擠壓膨化機外,再難找到第二件像樣的食品機械,每天產能在幾百件以上的微乎其微。"鄭州平江商會秘書長李長根說。 不過,近幾年來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據鄭州市平江商會統計,河南調味面制品企業從2000年的4000多家減至2009年末的1000多家,2017年全省僅剩236家,年產值卻由2009年的80多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億元。 目前,正規辣條企業也在加緊生產裝備升級換代,以實現自動化生產。 6月9日,在衛龍辣條所在的漯河平平食品公司生產車間,其配粉、調味、輸送都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在面料投入膨化機后,經擠壓、切條后進入拌料桶加料后,由機器進行包裝后經檢測合格方可出廠。而在所有生產車間中,都有臭氧裝置進行消毒,而車間內工作人員需穿戴專門的制服,進行消毒后方可進入。 “辣條行業必然是走向集約化,小作坊和*新能力的企業將被淘汰。"*糧食*副主任譚斌說。 這么看來,辣條行業雖然現在比較混亂,比如標準不統一啊,商家良莠不齊啊......但是,新的國家標準和產業的升級換代或許能漸漸地改變這一狀況,帶動整個行業良性發展。相信很快就可以放心吃辣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