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象山綠緣輕工機械制造廠>>公司動態>>乳業一體化經營模式路在何方
近日,歐盟取消實施了31年的牛奶生產配額制度,在此背景下,國內上游奶農的生計或將面臨更多挑戰。為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在全國現代畜牧業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各地要大力推進奶業一體化經營,培育奶業新型經營主體,健全乳品企業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奶業組織化程度。
“一體化"能否助國內奶企“強身健體"
前段時期國內出現奶農倒奶現象以及國產奶遭遇信任危機等問題,開始倒逼中國奶業加快轉型升級。在講到“一體化"的經營策略時,韓長賦披露了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奶業規模養殖的比重近幾年已超過40%,生鮮抽檢的合格率已經連續6年達100%。另外,現在定點機械奶已達到99%。“除了天然牧區有些散戶以外,進入市場加工的都是通過定點機械化擠奶和保鮮的。"
為什么要靠實行一體化經營的辦法來解決上游生鮮奶源價格波動的問題?韓長賦認為,牛奶生鮮易腐,生產加工不可脫節,這決定了奶業zui應該實行一體化經營。
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就表示,當前我國奶業總體態勢良好,但仍面臨區域布局不合理、產業競爭力較弱、產加銷發展不協調的壓力較大等諸方面問題。為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挑戰,奶業應從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消費等全產業鏈著手,重點推進適度規模養殖和產業一體化。
“農業部所說的‘一體化經營’,我理解是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大型乳企為核心,自建起規模牧場、生產、加工、銷售的模式,比如現在蒙牛、伊利就自建有部分大型牧場,從而實現一體化經營。"國內乳業資深專家宋亮分析道,“另一種‘一體化經營’模式是,上游奶農通過合作社形式,與乳制品公司進行有效合作,通過制度創新,加快上下游產業建立利益分享、風險分擔一體化合作關系。我認為,目前在國內,更多也更可行的是第二種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曾建議,中國乳業首先要完善市場結構,要讓與奶農能夠進入一種穩定的交易關系,核心就是消費導向,就是你需要多少,讓農民按照你的數量、標準、質量去生產。
在荷蘭、新西蘭、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乳業發展模式中,當地奶農與乳制品公司的關系極其密切,上游奶農集體組合成一個合作社,專攻負責奶牛養殖、生鮮生產,但同時這些奶農又是中游乳制品加工生產、銷售公司的股東。這樣,當消費市場發生變化時,上游養殖能迅速獲得信息,及時作出生產調整;而生產加工環節也能憑借迅速獲得信息,對過剩生產的鮮奶進行生產調整,從而避免“奶荒"或“倒奶"情況發生。
多位業內人士均認同,中國乳業建立一體化經營模式的抗風險能力較高。但要實施這種模式,必然要加快規模化養殖,或使奶農組合成規模化養殖場。據悉,農業部提出,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國奶產量達到4080萬噸,年均增加40萬噸;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0%,分別比現在提高15個百分點,使規模養殖成為畜牧業主導力量。
“一體化經營"存兩種模式
事實上,“一體化經營"的模式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在國內提出過。但是,由于一些深層次的原因,至今仍然推進緩慢。乳業專家王丁棉就指出,“一體化經營乳業的模式在中國真正推廣很難。目前國內乳業有很多中小企業,他們并沒有像蒙牛、伊利那樣的實力,可從養殖、生產、加工、銷售、終端整個鏈條做下來。
“即使像蒙牛、伊利這樣的大企業,他們也不可能全產業鏈做下來。"宋亮指出,乳業本身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包括種草、養殖、育種、防疫、加工、銷售、終端等,同時乳業又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產業,從產業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一個企業不可能全環節包攬都做,故*種模式的“一體化"顯然是難以全面推行。另一種模式應是zui有可能推行的,即養殖戶成為乳品加工企業的股東之一,或乳品加工企業參股牧場,但這首先要求奶農們與企業要建立對等關系,能平等對話。但是,目前很多上游奶農都達不到這種平等地位,“奶農們的資產zui多也就二三十萬,他們zui大的資產就是奶牛,但奶牛不值錢,它們怎么可能跟擁有上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乳企談合作參股、入股?"
專家認為,假如土地可以流轉,家庭牧場、農民組合成合作社,將土地合起來進行規模飼養,合作社擁有一定規模的土地后,又可以憑此向銀行和機構融資貸款,對牧場進行投資、擴大建設,使牧場達到標準化、現代化,這樣奶農們也才可能借此跟乳企建立對等關系,談合作、談參股入股事宜,利益分享、風險分擔、有效合作的一體化模式才會出現。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