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象山綠緣輕工機械制造廠>>公司動態>>公眾關注食品安全領域形成5大焦點
專家企業共同致力建設
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涉及食品安全的提案占到12.5%。另有數據顯示,82%的公眾高度關注食品安全。記者針對食品安全領域中的科技創新、風險交流、經驗、可追溯及科學普及等多個公眾關注的焦點,采訪了業內專家。本報記者 王薇
焦點1
科技創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2014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創造10.89萬億元產值,保持了8%的增速,這是中國食品工業增速下跌到個位數。就整體形勢而言,中國食品工業已經連續3年增速下跌,正面臨著近30年來zui艱難而相對漫長的轉型。其中,zui重要的轉型,就是食品行業逐漸從以“價格戰"為主的終端競爭,轉向以誠信與創新為主的品牌競爭、以產業鏈安全為主的價值競爭,食品安全已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根基。孟素荷分析,2014—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與挑戰表現在原料污染、造假、外源性風險加大、科普力度薄弱。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跟蹤調查顯示,自2012年以來對中國食品安全的關注點,已開始從中間部分向前端發力,涉農企業成新一輪被輿論關注的“高危群體"。如何確保原料安全和品質成為中國食品工業的重大課題之一,全產業鏈構成是實現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表示,在食品工業技術發展中,產學研結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食品企業應利用產學研結合,注重企業的創新和研發等軟實力建設。胡小松提出,目前,食品企業側重于注重大樓、工廠、現代化的設備、檢測技術等硬實力,而對于創新和研發投入等軟實力則不夠重視。
焦點2
風險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談到,2009年發布的食品安全法,規定了國家實施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風險監測。從2009年至今,我國已開展了很多項風險評估,在風險管理中發揮了作用。2015年4月發布的新食品安全法,至少有5項涉及風險交流的條款,再次強調了風險交流的重要性。
在前不久舉辦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國家衛計委食品司司長蘇志指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在構建風險評估體系、完善風險評估制度、夯實風險評估基礎、開展科學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服務于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修訂和風險交流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2015年,專家委員會和秘書處要繼續加強風險評估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提高風險評估能力、充分發揮作為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的科學支撐作用。
焦點3
可追溯
食品安全離不開全產業鏈控制,而實現全產業鏈的安全可追溯系統的建設不容忽視。新食品安全法也對可追溯技術作了專項表述。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表示,我國肉類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是肉類生產集中度和工業化程度還比較低,肉類質量和安全控制技術相對落后及獸藥殘留嚴重等多重問題,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從多方面入手,即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細化責任領域;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的標準獲取平臺;完善認證認可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追溯與召回制度;完善預警機制、風險監測與評估機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和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強化科技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等。
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院院長賈健斌表示,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須從“地頭"抓起。賈建斌指出,食品安全前端的源頭問題較為突出,只有安全的原料,才可能生產出安全的食品。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政府機構和消費者都要求建立食品供應鏈的可追溯機制。稻谷(大米)可追溯系統是落實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體系的重大舉措之一。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院與京糧集團旗下古船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強強聯手,建立寧夏大米可追溯體系,從選種、種植、加工、倉儲到銷售各個環節的信息全程記錄,實現了寧夏大米二維碼可追溯標簽的應用。
焦點4
公眾科普
公眾科普是食品安全的*道防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科普重要性的態度十分明朗:認為科普很重要的占80%。長期以來,我國并未形成有效的食品安全科普資源創作機制,科普資源始終比較匱乏。這也使得眾多的消費者將目光轉向一些吸引眼球的書刊或者報道,但往往這些書刊或報道缺乏準確性和公正性。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邵薇認為,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應堅持四個結合:投入上——國家投入與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相結合;方式上——日常科普與應急科普相結合;渠道上——傳統媒體與現代新媒體相結合;資源上——國內科普信息與成功經驗相結合。
焦點5
經驗
荷蘭*菲仕蘭的乳品產量約占荷蘭總產量的80%,是五大乳企之一,它的產業鏈安全和控制代表著荷蘭在乳業,乃至食品行業的安全管理體系,對中國食品安全產業鏈建設有著重要參考價值。荷蘭*菲仕蘭大中華區副總裁楊國超告訴記者,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體系和自律對食品安全工作至為關鍵。要建立“從牧場到餐桌"全產業鏈經營的理念,控制從草場到乳產品的整個產業鏈,確保從牧草、飼料、奶牛衛生到乳品加工和銷售各環節的產品質量和安全。同時,在菲仕蘭公司,奶農既是公司的老板也是奶源的生產者。公司和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對奶農提供技術培訓和執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地確保奶源安全和zui終產品的品質。另外,菲仕蘭公司建立發展了“星球計劃"全面品質控制管理體系,還與政府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大學研究機構等緊密合作,形成“金三角"關系,促進企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菲仕蘭公司“星球計劃"規定,到2020年,將奶牛臨床乳腺炎的發生率從25%減少到15%;將臨床蹄病的發生率從25%減少到10%;提高對抗生素的認識,減少耐藥性。
金光食品中國總裁周志毅介紹,30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發生了重大變化,消費者的需求已從過往的溫飽、小康,迅速改變為追求健康營養與食品安全。啟用新科技的產品創新、嚴選的食材、執行嚴謹的生產質量把關,并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健康營養和愉悅美味相結合的趨勢產品,將是食品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制勝關鍵。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