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億人口,人人都長著張嘴,在省錢用的時候,衣服可以少買,吃的可省不得。生鮮便是這樣一種持續性消費,電商一旦找到定向的客戶,使其愛上、粘上這種新興模式,那便是商機。于是乎,生鮮商場的新貴、傳統電商、電商大鱷紛紛開搶這一杯羹。
年輕人愛上網上買菜
在中國西南部的直轄市重慶,喜歡網購的年輕“上班族”劉芳芳已經不滿足于只在網上購買服裝、電器等生活日用品。現在,陽澄湖的大閘蟹、進口的美國車厘子甚至每天家里吃的蔬菜瓜果,劉芳芳都開始從網上進行購買。
劉芳芳說:“網上購買生鮮產品比去市場和超市方便太多了,直接就可以送貨上門。雖然以前對在網上買生鮮產品的質量也有過擔憂,但后來發現質量都還不錯。”
劉芳芳家的“菜籃子”采購點從農貿市場、超市轉向網絡電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生鮮電商在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網購那些以前只會在農貿市場和超市購買的肉類、蔬菜和水果。
生鮮電商越來越成為老百姓大愛的菜藍子
生鮮電商被看作藍海
根據專門研究中國新媒體經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電網、物聯網等)發展現狀的易觀智庫數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生鮮B2C市場2010年成交額僅為4.2億元,但在2012年卻已井噴至40.5億元,而2013年則有望達到57億元,其中第二季度的交易規模已達到24億元。
電子商務業內人士認為,生鮮類產品網絡銷售爆炸性的增長,表明中國大大小小的電商再次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為生鮮市場有望成為電子商務的下一個“藍海”。
在這些加入生鮮行業的身影中,有電子商務平臺當仁不讓的老大淘寶,有中國國內快遞業*順豐,還有以沱沱工社、優菜網等為代表的城市社區生鮮提供商。
然而,在中國賣生鮮畢竟不像賣手機、電腦等標準化的商品,不同消費者對同樣一種生鮮產品的評價可能千差萬別。中國消費者在農貿市場買菜時,都有自己的一本“挑菜經”。
因此,生鮮產品難以標準化這一缺陷,被認為是制約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大瓶頸。不過,有需求就會有人想辦法去解決。O2O,一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逐漸取代B2C的銷售模式,而更加被中國消費者所認可。
生鮮電商爆發倒逼加速提速
華泰證券認為,明年是生鮮電商爆發年。目前電商zui大的藍海市場是生鮮農產品,經過近一年的發酵,生鮮電商將在明年迎來高峰,考慮到電商對用戶體驗的高度重視,農產品流通將對冷鏈物流形成剛性需求。同時,冷庫投資正處于周期性的景氣上行通道:在2012年低谷后,冷庫投資正在快速回升,未來兩年都將處于高位。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消費者消費品質的日益提高,未來10年內,我國的冷藏車年均增長將達到28%以上,冷藏庫年均增長30%以上。
上述公司人士也指出,“未來網絡會進一步拓展,線上的銷售比較前衛,不論廠商還是貿易都在往線上銷售這塊靠,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目前國內預售方式可能也是天貓的,后期隨著消費者觀念的轉變,網上訂單、流量會越來越大。”
迷上網上買菜的四大理由
“在線買菜”模式一經推出,便得到小白領們的親睞,更有人猜這種模式的興起會給超市大賣場甚至傳統菜場帶來顛覆性的革命。那么,生鮮電商究竟有什么好?除了便利、選擇性廣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外,在會過生活的網友眼中,它還有幾點值得“疼愛”的理由。
理由一:比價方便
“菜場的話,每個地區的菜價都不一樣,有時在家附近的菜場賣到3元一斤,在遠一些的菜場只要2.5元。”經常在網上購買生鮮的小陳認為,在網上買菜的好處之一就是比價方便。
“人家阿姨媽媽買便宜的菜要跑好幾個菜場,我們這種沒時間的小白領,在家里翻翻網頁就可以看到價格的比較,貨比三家也方便。”小陳打開給記者看,上的蔬菜價格往往在很顯眼的位置,“這樣很直觀,一目了然,不用動腳,不用開口,動動鼠標就好了。”
理由二:明碼標價
精打細算的小陳還發現,同一個菜場不同時間段的菜價也不盡相同。記者隨即調查了附近的菜市場。早上7點,攤主吆喝說“菜都很新鮮,早點買”,這時卷心菜2.5元一斤,西蘭花3.5元一斤。到了下午4點時再問起,攤主說“卷心菜2元,西蘭花3元一斤。”而肋條肉在上午采購的時候是17元,中午波動不大,而過了午市就降到了15元。菜場的攤主坦言,到了下午食材新鮮的程度會下降,“不新鮮了只能賣便宜點咯。”
理由三:時有優惠
電商的價格雖然不比菜場便宜,但穩定且品質好,而且時常有優惠。
小陳隨即打開一個,“美味77上這個卷心菜3.3元,比菜場貴點,但不時有0元搶購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可不少:本來生活網上的新疆香梨在*,1kg原價55.8元現在19.8元;易果網上的豬肋排有“多買多送”的優惠,原價60元一斤,在優惠期間可以90元買3斤,“這樣買東西有譜啊,價格明碼標價買的也放心。”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