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銅價上漲的背景和原因 本輪銅價上漲的zui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改變帶來的需求增長,是需求拉動型上漲。 圖一 經濟增長 圖二 銅需求量 從2002年到2005年,經濟增長率穩步攀升,2004年和2005年經濟增長率高達5.3%和4.8%,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長率不到3.3% (見圖一)。經濟增長帶動需求上升,2001年銅需求量為1451.3萬噸,2005年的需求量達到1693萬噸,增長了16.7% ,年均增長3.9%(見圖二)。 圖三 中國和銅需求增長量 經濟結構變遷進一步推動了需求上升。具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極大推動了銅的消費。從2001年到2005年,銅消費量增加了241.7萬噸,而中國的消費增量就達到152.5萬噸,占增量的63%(見圖三)。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不但從需求增幅的角度帶動銅價上升,更因為其需求增長的突然性和爆發性使供應方措手不及,增加了銅價的上升速度和波動性。 圖四 精銅庫存 需求快速增長,但是供給并沒有同步跟上。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資源價格低迷,生產和勘探的投資嚴重不足。因此,到了2002年以后,礦石開采和冶煉生產很難跟上需求增長的步伐,具體表現在富礦減少、礦石品位降低、大型機械和技術工人不足等方面。 此外,滿負荷生產和高銅價還產生了兩個影響產量增長的負面因素:1.滿負荷生產意味著事故增多,例如工人傷亡、機械故障、水和燃料等后勤保障難以為繼等;2.銅價增長激了各利益相關者爭取改變利益分配格局的動力,各種勞資糾紛是zui直接的后果,國家經濟主義近年來漸成趨勢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結果是庫存下降到極低水平。根據銅研究組織的數據,2005年精銅庫存只夠滿足2.68周的需求,今年的庫存消費比也不會超過3周。庫存與價格呈負相關關系,價格隨著庫存降低緩慢上升,但當庫存降低到一定臨界點以下時(例如3周的消費量),價格就會直線上漲(見圖五),因為極低的庫存意味著市場沒有任何能力應付突然的需求增長或供給變化,價格必須包含這種風險升水,價格也必須上升到抑制需求繼續高速增長的地步,才能緩解庫存壓力,這就是2005年和2006年發生的情況。 除了需求增長迅速、生產提升乏力、庫存降低等因素外,生產成本上升和生產國貨幣升值也為銅價上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商品熱也使得基本金屬的市場參與者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往極少涉足商品期貨市場的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對沖基金、指數基金紛紛進入基本金屬市場,加劇了基本金屬價格的上漲力度。這些基金全面進入基本金屬市場,一方面反映基本金屬,尤其是銅、鋅和鎳的基本面確實有利于炒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流動性的過剩。正是這種超額流動性導致了這幾年來新興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異常火爆。世界銀行5月份在其《發展金融》年度報告中稱,2005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私人資本凈流量達到創記錄的4910億美元,而2003年僅為850億美元;當年,發展中國家的債券融資額也達到1310億美元的新高。大量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驅動因素是流動性寬裕(zui有代表性的是美聯儲在網絡泡沫破裂后所采取的超寬松貨幣政策)、發展中國家信貸質量穩步改善、發達國家收益率降低以及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興趣擴大。 而流入商品市場的各類資金也非常龐大,從而造成如銅那樣基本面非常緊張的商品的價格出現爆炸式行情。 二、如何看待本次價格調整 這次銅價調整不僅發生在基本金屬市場,而是金融市場的多個資產類別同時調整。調整的起因是市場對主要國家中央銀行,尤其是美聯儲繼續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調整的實質是投資者在銀根繼續收緊的預期下,為了規避風險而進行資產重新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