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果蔬清洗機市場發展現況調查
閱讀:348發布時間:2012-11-13
盛夏時節,清脆爽口的新鮮瓜果蔬菜成為人們的zui愛,針對人們對農藥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一些果蔬清洗機順勢打出了“夏日飲食*”的*口號。這些產品往往宣稱能夠去除果蔬農藥和重金屬殘留、降解肉類激素,甚至標注出了接近100%的污染去除率。果蔬清洗機真有這樣明顯的效果嗎?由于標準遲遲不能出臺,導致市場上產品良莠不齊,關于果蔬清洗機功效的宣傳也有夸大之嫌。
市場情況
產品“功效”令人心動
“用果蔬清洗機洗完的蔬菜瓜果真能帶皮生吃嗎?價格相差那么大,作用能一樣嗎?”日前,北京消費者劉女士向本報記者表達了她的困惑:夏天到了,劉女士家里人都愛生食蔬菜瓜果,但又擔心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問題,于是決定買臺果蔬清洗機。但是在網上搜索后卻發現各個品牌的產品雖然宣稱功能和效果近似,價格卻有天壤之別。
就此,,并在蘇寧易購、京東商城上進行了搜索,發現此類產品的品牌和品種都不多。如在蘇寧易購上,這類產品被稱為洗菜機,只有美的一個品牌,價格從300元至1000元不等。而在京東商城上則被稱為果蔬解毒機,有美的、力天和愛思特3個品牌,售價在100多元到1300元。但是在淘寶上,這類產品卻非常豐富,有一款產品售價甚至高達4993元。
從結構上看,有的果蔬清洗機像一個電火鍋或是電飯煲,在封閉的容器內有一個菜籃,清洗時將果蔬放在容器內。有的則像個小型的熱水器,一個臭氧發生器盒子上伸出一根管子,管子的末端連接著一個曝氣頭,洗菜時將曝氣頭放入洗菜盆中。后者的售價相對便宜,多在一兩百元,但一位店主告訴記者,這樣的產品應該還算不上一個完整的產品,只提供臭氧,臭氧出來后怎么用得使用者自己想辦法,要用裝滿水的水桶或者臉盆去接。
果蔬清洗機采用的主要是臭氧殺菌消毒技術。活氧解毒、降解農藥殘留是這類產品的主打功能,有不少產品還打出了能去除肉類中的抗生素、生長激素等功能,或者有降解重金屬污染、降低雞蛋*等神奇功效,有些甚至還標注出接近100%的污染去除率。比如淘寶上標稱為韓國現代洗菜機的產品,就宣稱“降解有機磷類農藥高達95%以上,對重金屬去除率也達到了90%”,甚至出示了某檢測機構關于該產品“病菌殺滅率高達99%以上”的報告。
部分企業宣傳不靠譜
“果蔬清洗機是中國*的,我還沒聽說過國外有企業生產這類產品。”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臭氧專業委員會主任王世汶告訴記者,在歐美、日韓等地不存在很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基本都是凈菜上市,根本就沒有果蔬清洗機這類產品。因此,消費者也不要花冤枉錢去買什么進口產品。至于產品的功能,他表示,臭氧應用了100多年,其效果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當臭氧溶于水后,有更強、更快的殺菌消毒作用。利用臭氧殺菌消毒沒有二次污染,在處理過的水、空氣、食品、器具中不殘存任何有害物質,這也是其他殺菌劑*的優點。但是,企業所宣傳的接近100%的污染去除率則有些“天方夜譚”。另外,對去除重金屬污染、降低*等功能,目前也還沒有科學的數據可以證明。
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董大明認為,果蔬清洗機作為繼洗衣機之后的另一件解放雙手的家電產品,具有一定的殺菌保鮮作用,對毒素也有一定的氧化降解作用,因此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但現在的問題是企業往往夸大了這類產品的實際能力,比如肉類中存在的生長激素,是在動物生長過程中被吸收到細胞內的,而果蔬清洗機只能清除表面的污染。同樣,對存在于果蔬內部的農藥殘留,果蔬清洗機也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
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董金獅還指出,臭氧的確具有殺菌消毒作用,但條件是需要一定的濃度和一定的作用時間,果蔬清洗機能否達到這樣的效果還需要科學驗證。同時,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施用多種農藥,果蔬清洗機是否對每種農藥都有作用,這也需要進行嚴格的科學研究才能判斷出來。而且果蔬清洗后是否能直接入口,不僅在于機器去除污染的能力,還在于瓜果蔬菜本身的污染程度。
*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監測中心主任王顏紅表示,多年的實驗證明,果蔬清洗機的確能清除一些果蔬表面殘留的農藥,而且臭氧濃度越高,除毒效果越好,但家用機的去除力也就在10%到20%左右。
專家解讀
標準出臺近期無望
由于缺乏相關標準,市場上的果蔬清洗機魚龍混雜,缺乏,消費者難辨優劣,很多人因此干脆放棄了購買計劃。所以,盡管果蔬清洗機在消費者當中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度,但實際的市場銷售推廣卻比較困難。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臭氧專業委員會2006年底成立之后便積極組織力量制定行業標準。從該委員會草擬的討論稿來看,家用果蔬清洗機行業規范從電氣安全、臭氧產量、水溶臭氧濃度、工作壽命、輸入功率等細節上對產品做出了具體要求,但由于一直難以形成統一意見,目前該標準仍未出臺。“沒有標準,更沒有標準的檢測方法,所以所謂的去除率也可以說是空口說白話。”王世汶這樣表示。
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檢驗部部長魯建國告訴記者,果蔬清洗機的國家標準曾經申請立項,但是主管部門沒有批準,因此目前企業生產和銷售都是依據自己的標準,執法部門則無法對此進行相關抽檢,消費者選擇時就更是無所適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