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繼發 蔣俊偉
四川省成都市聚焦茶產業發展,專題研究推動茶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明確提出以蒲江縣、邛崍市為核心承載地,聯合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縣,促進“茶+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發展,致力于將成都打造成國家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這一決策,承載著成都茶產業從“傳統茶鄉”向“國家示范區”跨越,也預示著成都茶產業將開啟一段產業升級之路。基于此,記者梳理了成都市近年來茶產業升級的關鍵路徑。
強鏈設計是成都茶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石。在聚焦“四大品類”構建產業生態圈方面,成都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我國西南茶文化千年發祥地的深厚底蘊,以“蒲江雀舌”“邛崍黑茶”“青城道茶”“枇杷紅茶”這四大地理標志產品為核心驅動力。“蒲江雀舌”憑借北緯30°黃金產茶帶的生態優勢,在綠茶市場中脫穎而出;“邛崍黑茶”傳承1300年的傳統制茶技藝,以其獨特發酵工藝聞名“;青城道茶”將道家養生文化融入制茶工藝,打造具有文化IP屬性的養生茶品;“枇杷紅茶”創新融合枇杷果香與紅茶醇厚風味,深受消費者喜愛。四大茶產品各具特色,實現了從同質化競爭向錯位發展的戰略轉型,推動傳統茶產業向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在延鏈發展上,成都構建起從種植、加工到文旅、科技的復合型產業鏈體系。通過優化種植技術、規范加工流程、強化品控管理,發展生態種植和綠色加工,保障茶葉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推進全鏈條升級和差異化發展,整合線上線下營銷體系,擴大市場輻射范圍。此外,多業態融合模式發展,如農文旅結合,有效盤活鄉村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降低單一產業依賴風險,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在融鏈實踐中,成都采用“鏈主引領+集群發展”模式,重點培育龍頭企業。蒲江縣、邛崍市作為核心承載區,承擔種質資源保護、龍頭企業培育等關鍵任務;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縣作為協同發展地,圍繞茶旅融合、康養拓展產業鏈條,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創新實踐為成都茶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萍假x能種質資源保護,茶樹種質資源庫建設被列為優先任務。依托蒲江、邛崍等地的原生態茶園,加大科技投入,開展產學研協同推廣,推動茶樹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抗逆性改良,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文化IP孵化方面,成都積極推動從“茶葉產品”到“生活方式”的轉變。通過舉辦蒲江采茶季、田園音樂節等茶事活動,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將茶文化融入消費新場景,提升了茶產業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實現了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動了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茶旅融合則解鎖了成都茶產業的“第六產業”新價值。在“茶+康養”領域,依托川西林盤、綠道等生態基底,以及青城山、蒙頂山等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茶康養旅游線路,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實現了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在“茶+研學”方面,成都將茶文化與教育有機結合,形成涵蓋茶種植、加工、制作、品鑒等多方面的綜合課程體系。蒲江成佳鎮搭建成佳茶鄉自然研學中心,提供一站式研學服務,傳播茶文化的同時,培育了未來消費市場“。茶+文創”領域同樣成果斐然“,蒲江雀舌”與三星堆文化遺址聯名的“青銅茶器”禮盒、“邛崍黑茶”與時尚品牌合作設計的茶染服飾深受歡迎,這些跨界合作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提升了商業價值。
成都茶產業的發展之路,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產業變革。它不僅致力于實現千億元產值的經濟目標,更是在探索城市經濟、生態、文化的深度平衡與創新表達。在未來的發展中,成都茶產業有望憑借其堅實的產業基礎、持續的創新實踐和多元的融合發展模式,成為國家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中國食品報》(2025年04月16日07版)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