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始終是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自1991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3?15”晚會一直致力于揭露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業亂象,其中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成為晚會曝光的重點。過去十年間,從2015年到2025年,每年的3?15晚會都以犀利的目光聚焦食品領域,將一個個危害公眾健康的食品安全隱患暴露在陽光下,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深刻反思。這些曝光事件不僅對涉事企業產生了巨大沖擊,更在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完善、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來路不明的保健品”敲響警鐘
2015年3?15晚會曝光了一些保健品生產企業通過虛假宣傳、夸大功效等手段欺騙消費者的行為,這些保健品往往來源不明,質量難以保證,卻被包裝成能治愈各種疑難雜癥的“神藥”,誤導消費者購買。
2016年:網絡訂餐平臺亂象和“紅參加糖”引發行業震動
2016年3?15晚會將焦點對準了迅速崛起的網絡訂餐行業,曝光了“餓了么”平臺上存在的諸多食品安全問題。一些入駐商家存在無證經營、衛生條件惡劣、食材來源不明等情況,廚房環境臟亂差,甚至用變質食材制作餐食。此外,紅參加糖也引發了關注。按國家標準,紅參含糖量不應超過20%,然而有些商家竟將其加糖熬制,增重30%,含糖量直飚50%,若糖尿病人服用很可能加重病情。
2017年:“瘦肉精”羊肉卷亂象曝光
2017年3?15晚會曝光了個別養殖戶在羊飼料中添加“瘦肉精”,以及部分企業用含有“瘦肉精”的羊肉制作羊肉卷流入市場的問題。“瘦肉精”會在動物體內殘留,人食用后可能出現心悸、肌肉震顫、頭暈、惡心等癥狀,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2018年:“山寨飲料”與“農村市場食品安全”問題凸顯
2018年3?15晚會聚焦農村市場食品安全,曝光了大量“山寨飲料”充斥農村小賣部的現象。這些“山寨飲料”在包裝、商標等方面與知名品牌極為相似,以假亂真,誤導消費者購買。它們大多由小作坊生產,生產環境簡陋,衛生條件不達標,原材料質量堪憂,甚至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此外,農村市場還存在部分食品超過保質期仍在銷售、食品進貨渠道不規范等問題。
2019年:“辣條”生產亂象與“土雞蛋”造假風波
2019年3?15晚會曝光了“辣條”生產過程中的亂象。部分辣條生產企業的生產車間衛生條件惡劣,存在設備簡陋、原材料隨意堆放、工人操作不規范等問題,且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劑,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此外,晚會還揭露了“土雞蛋”造假問題,一些商家通過在雞飼料中添加斑蝥黃等色素,使普通雞蛋的蛋黃顏色加深,冒充“土雞蛋”高價銷售,欺騙消費者。
2020年:“過期面包”與“毒海參”問題引發關注
2020年3?15晚會曝光了“漢堡王”部分門店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使用過期面包制作漢堡、隨意篡改食品保質期等。此外,山東即墨部分海參養殖戶為清除不利于海參生長的其他生物,在養殖過程中違規使用敵敵畏等農藥,恒生源等企業被點名。
2021年:又見“瘦肉精”,為何屢禁不止
2021年3?15晚會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曝光了河北省青縣養殖戶違規添加瘦肉精,當地羊肉流向多地,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木薯粉條造假”掀起軒然大波
2022年3?15晚會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引發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部分酸菜生產企業采用露天土坑腌制酸菜,工人在腌制過程中腳踩酸菜,甚至有煙頭、雜物混入其中,衛生條件極差。這些酸菜不僅被用于制作方便面等食品,還流入餐飲市場。此外,河南許昌禹州市的夏都三粉廠等多家企業,用廉價木薯粉代替紅薯粉制作粉條,加工粉條的機器布滿污漬,原料、環境衛生等都不達標。
2023年:“香精大米”以假亂真
2023年3?15晚會曝光了一些企業用香精將普通大米偽裝成“泰國香米”進行銷售的問題。這些企業通過添加化學香精,賦予普通大米濃郁的香味,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長期食用含有化學香精的大米,可能對人體神經系統、肝臟等造成損害。
2024年:“槽頭肉”與“聽花酒”,真真假假引人思
2024年3?15晚會曝光了槽頭肉變梅菜扣肉,隨著預制菜銷售火爆,各種亂象層出不窮,安徽廚先生等企業使用劣質槽頭肉充當梅菜扣肉的原料。此外,“天價” 聽花酒涉嫌虛假宣傳違反了《廣告法》相關規定而被處罰。
2025年:“保水蝦仁”與餐飲連鎖企業問題凸顯
2025年3?15晚會再次聚焦食品安全問題,曝光了部分企業在加工蝦仁時違規、超量添加保水劑,導致蝦仁磷酸鹽含量嚴重超標的問題。此外,一些知名餐飲連鎖企業也被曝光存在剩菜回收再加工、使用變質食材、員工健康證缺失等問題,如楊銘宇黃燜雞部分門店剩菜回收再加工、使用變質食材。
回顧過去十年3?15晚會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每一次曝光都是對食品安全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的有力打擊,也是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一次檢驗和完善。這些曝光事件推動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從《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到各項具體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更新,從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監管到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監管體系日益完善。同時,也促使食品行業從業者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加強自律,推動食品行業向更加規范化、健康化的方向發展。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復雜嚴峻,需要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形成全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