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金芳 魏 波 通訊員 何 方 蔡應生 韓明霞 楊 麗
近年來,在省、市、縣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以打造百萬頭生豬產業強縣為目標,積極探索生豬生產新路徑,通過政策與科技,全鏈驅動模式推動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奏響了一曲“三農”田園牧歌。
靠政策與科技鼓起“錢袋子”
在徽縣銀杏樹鎮馬莊村智源農業生豬現代化養殖場內,一排排豬舍整齊排列,自動投喂設備有條不紊地運作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生豬在寬敞、干凈的圈舍里悠然踱步。
“以前養豬全靠自己摸索,規模小,效益也一般。這幾年縣里政策好,不僅給予了資金支持,還派專家前來指導,現在我的養殖場規模擴大了好幾倍。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讓成本降低了,生豬的品質和產量得到提升了,收入也大幅增長。”甘肅徽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潤寶說。
“徽縣堅持‘保護為主,短引長育’原則,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對八眉豬、青泥黑豬等地方豬種資源的保護。同時,借助國家級生豬產業顧問組和隴南市畜牧養殖專家工作站的力量,優化服務保障,建強良種繁育場。目前,全縣人工授精母豬受胎率提升至98%以上,平均產仔數提高到10頭以上,建成25個生豬人工授配點,每年向社會提供豬精液12萬余份。”徽縣畜牧獸醫站負責人蔡應生介紹。
在擴規增量方面,徽縣立足于自身優勢,錨定“打造百萬頭生豬產業強縣,構建10億元生豬產業集群”目標,依托“甘味”生豬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采用多種補貼模式。2024年,累計投入1245萬元財政資金支持生豬產業發展。通過“外引內培”,培育了眾多生豬養殖經營主體,建成多個萬頭以上龍頭養殖企業和國家級、省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新建規模化生豬養殖基地,同時謀劃推進多個養殖基地項目建設。此外,徽縣興疆牧歌養殖有限公司的轉型升級、甘肅興疆牧歌農牧有限公司核心育種場項目的建設,為徽縣生豬繁育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政策支持、科技引領下,生豬產業成為徽縣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不僅鼓起了農戶的“錢袋子”,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全鏈驅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走進中康利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飼料廠,一排排高大的筒倉映入眼簾,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機器人手臂正高效地進行飼料碼垛作業,中控室的操作員則精準操控著投料、粉碎、混合、制粒、打包等全流程生產環節。
“公司的市場前景廣闊,一期10萬噸飼料生產線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公司圍繞‘飼料全鏈條’發展思路,按照‘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理念,新建了年產30萬噸的飼料生產線。下一步,公司將繼續通過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推動形成集糧食倉儲、養殖、飼料、屠宰冷鏈于一體的循環發展產業鏈。目前,50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已啟動,預計今年建成投產。”中康利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徽縣的生豬產業已逐步構建起集飼料生產、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有機肥生產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近年來,徽縣將生豬產業列為全縣農業發展的重點特色產業之一,按照“規模養殖、龍頭帶動、種養循環、融合發展”的思路,制定了百萬頭生豬強縣建設規劃。
在聚焦延鏈、補鏈方面,徽縣不斷提升生豬產業質效。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種植資源,建成畜禽配合飼料生產基地和飼草加工廠,健全飼草體系。同時,積極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創建工作,開工建設大型生豬屠宰場,提升生豬屠宰、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能力,全縣生豬產業加工轉化率達到53%。此外,通過實施品牌強牧戰略,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如今,徽縣正逐步形成以“六場”,即育種場、飼料廠、養殖場、屠宰場、交易市場、肥料廠為載體的“百萬頭十億級”現代化生豬產業發展格局。通過全鏈驅動的模式,徽縣生豬產業正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穩步邁進,為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食品報》(2025年03月03日02版)
(責編:葉家茂)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