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穩面積、擴大豆、攻單產、增效益”的工作思路,采取“三大行動”發力、“三大群體”做優、“三項支撐”提質、“三大機制”完善等“四三”工作法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資陽篇章。2023年,糧食面積完成501.7萬畝、總產完成167.8萬噸,總產增幅(3.6%)、單產增幅(4.6%)、縣均糧食面積(167.23萬畝)和縣均糧食產量(55.93萬噸)位列全省第1,糧食畝產增加量(14.8公斤)位列全省第3;大豆面積79.7萬畝、產量12.1萬噸,繼續保持全省第1。
“三大行動”發力。一是實施種植用途管控行動。聚焦早發現、早制止、嚴管控的耕地“非糧化”常態監控機制構建,再次開展撂荒地排查,推動耕地“非糧化”圖斑核實整改和“五個一批”恢復,完成流出耕地整改和恢復補充8.87萬畝,因地制宜推廣“果還糧”“果轉糧”“果加糧”等模式,完成農業種植園地分類優化升級改造5.5萬畝,為全年糧食面積穩定打下基礎。二是實施農作物單產提升行動。堅持示范引領,建立萬畝核心示范區9個、千畝展示片35個、百畝攻關方106個。組織實施百名農技人員下鄉助春耕活動,建立首席專家負責制和農技人員包片服務制度,全程指導示范種植、全方位動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等規模經營主體深度參與高產競賽,強力攻單產。糧食單產實現334.5公斤/畝,較上年增加14.8公斤,增4.6%,增幅全省第一。三是實施農業防災減損行動。強化干旱、病蟲等自然災害防范,全年開展氣象人影作業32次、發射火箭彈286枚、飛機人工增雨21架次,利用毗河工程調水4730萬方,有效緩解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發布病蟲預警情報72期,開展綠色防控208.5萬畝次,統防統治206.98萬畝次,病蟲危害損失率在3%以下。
“三大群體”做優。一是做大種糧主體群體。出臺支持流轉耕地實現規模經營、支持多渠道參加農田設施建設項目等十條措施做大做強種糧大戶群體,2023年種糧大戶達1375戶,增84.3%,增幅全省第3;補貼面積達17.74萬畝,增101.8%,增幅全省第2。二是帶動小農戶發展。針對糧油生產領域以小農戶為主的實際,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帶動農戶“一家一戶”發展農業生產,全市訂單農業面積達到21萬畝,占播面的4.2%。引導小農戶將土地、技術、設備等資產量化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生產,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43家、經營土地面積9000余畝。三是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收錄服務組織455個,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3個,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82.4萬畝次,托管服務小農戶30余萬戶次。
“三項支撐”提質。一是強化項目支撐。推動鄉村振興銜接產業發展項目優先安排糧食生產,逐年增加糧油生產發展資金總量和占比。加快推進糧油園區建設,建成雁江糧油、安岳糧經復合和樂至糧油等4個省三星級糧油園區,高質量推進樂至縣“帥府糧倉”糧經統籌市級示范區,安岳縣石羊糧經統籌、雁江“谷韻花香”糧經統籌、臨空都市現代農業等3個市級培育示范區建設。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累計整合安排新改建高標準農田各級財政資金5.45億元。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深入推進科技到田到戶,創建標準化農業示范機構5個,遴選主導品種51個、主推技術88項。突出抓好水稻保優提質高效栽培、油菜免耕輕簡化直播、甘薯早育早栽早收種植等綠色輕簡高效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29.8萬畝。安岳縣被列為2024年省級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是全省18個縣之一。三是強化人才支撐。加快推進與產業需求相適應、與農村發展相協調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和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180人,高素質農民培育1135人,遴選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實習實訓基地2個、精品考察學習線路3條。
“三大機制”完善。一是完善要素保障機制。堅持高位推動,相繼召開市委農村工作會、春耕生產現場會和小春生產現場會,出臺糧食生產十二條措施等政策文件,市本級投入7000余萬元支持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縣(區)認真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兌現產糧大縣獎補資金3000萬元。二是完善種糧農戶收益保障機制。實施稻谷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向稻谷種植者發放補貼資金2449.9萬元;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和累加補貼力度,兌現農機購置補貼1887萬元;實施四川省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兌現種糧大戶補貼資金1774萬元。三是完善責任制考核機制。扎實開展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對考核優秀的縣(區),在重大農業項目競爭立項中給予加分獎勵;對考核不達標的縣(區),一律不推薦參加“四川省‘稻香杯’暨農業豐收獎”、鄉村振興先進縣等涉農評先評優。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