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甘肅省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的通知》(甘政發〔2022〕59號),為夯實武威市計量基礎建設,提升計量應用和服務能力,強化計量監管效能,充分發揮計量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支撐保障作用,結合武威計量發展實際,特制定《武威市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了總體目標:2025年,全市計量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計量技術基礎更加堅實,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量傳溯源體系更加完善,與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適應性顯著增強,社會公用計量
標準建標數量達到70項,強制檢定項目建標覆蓋率達到95%。圍繞特色產業籌建國家或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計量監管體系持續健全,基本滿足和適應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總體抽樣合格率達到90%以上,引導并培育創建誠信計量示范單位230家以上。
2035年,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共享的計量協同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在重大戰略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建成符合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測量體系,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傳統產業、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等重要產業領域。
《實施方案》包括3個方面15項重點任務。具體如下:
(一)強化計量基礎工作,提升計量服務與保障能力。
1.構建新型量值傳遞溯源體系。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量值傳遞溯源新要求,構建依法管理的量值傳遞體系和市場需求導向的量值溯源體系。落實地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性目錄,強化量值傳遞體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礎保障,科學規劃計量標準建設,填補量值傳遞空白。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計量標準建設重點滿足食品安全、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特種設備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產工藝控制等領域的發展需要;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點建設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等便民性、基礎性計量標準;專業計量授權機構突出專業特點,重點滿足本專業發展需要,向高效、精確、專業方向發展;企(事)業單位重在強化內部量值傳遞所需的計量標準建設,采用先進的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設備,滿足生產工藝
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需要。鼓勵和推動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緊扣產業發展“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等難題,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和推廣應用。
2.推進計量技術機構發展。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現有檢測設備、實驗室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優、檢測能力強、運作規范的計量檢測實驗室。加快現有計量標準信息化改造,提升其自動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有效拓展其量程和準確度。加快淘汰陳舊落后不符合實際需要和新計量檢定規程的設備,提升計量技術機構服務市場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提供計量測試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專項授權等形式支持其他各類計量技術機構發展,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服務機構,逐步實現各類計量技術機構優勢互補、有序競爭、共同發展,支撐科技創新、工業競爭力提升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開展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建設平臺,著力培養高層次計量領軍人才。分層級、分類別做好各部門和各企業的計量技術人員培訓工作,打造一支技術過硬業務精湛的計量技術隊伍。落實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制度,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技術人員80%取得注冊計量師資質。建立計量專家庫為計量項目評審和計量監管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搭建計量培訓平臺,積極參與國家、省級計量技術比武活動,組織開展市縣兩級計量技術比武活動,增強計量專業技術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鼓勵各級計量技術機構通過實驗室認可,加快校準測量能力建設。
4.營造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環境。發揮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高校和產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打造計量科技創新基地,促進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構建計量、質量、標準、知識產權等融合聯動的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支持科技人員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合作。
5.完善企業計量體系。通過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等方式,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強化對測量過程、測量數據的管理。落實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開展企業計量標桿示范。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6.落實區域計量協調發展。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依托省、市計量機構,搭建高質量發展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充分釋放計量基礎設施效能,研究解決區域共性問題,縮小區域計量發展差距,加快構建黃河流域、“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計量支撐服務體系。
7.服務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質量基礎支撐服務。加強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建立完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技術服務。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
(二)強化計量應用,服務重點領域發展。
8.加強民生計量監管。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督管理,提升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持續開展集貿市場、加油(氣)站、餐飲業、商店、眼鏡店、電動汽車充電樁和醫療衛生等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開展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計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過度包裝。加大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延伸。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
9.強化工業計量建設。積極參與工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和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強化計量在儀器設備研發、生產和使用中的基礎保障作用。鼓勵企業建立符合要求的計量實驗室或計量控制中心,合理配置、使用計量器具,有效應用計量數據。引導企業建設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精密測量測試系統,推動計量測試服務與產業鏈發展深度融合,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產業等領域,建立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和高穩定性計量標準,為實施“強工業”行動提供計量支撐。
10.推進能源計量工作。加快研發石油化工、清潔煤電、光伏、風電等能源領域專用測量設備和技術,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建設能源產業計量服務支撐體系。落實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推動能源計量與碳計量有效銜接,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核算、碳追蹤中的應用,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落實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制度,重點用能單位的計量器具配備率和受檢率100%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推進綜合能源智能感知、采集和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鼓勵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實現實時在線采集。開展能效標識、水效標識監督檢查,提高全社會節能意識。
11.加大安全計量監管。加強對危險化學品、礦山冶金、建筑施工、社會穩定和交通執法、機動車安全監測等安全領域相關計量器具監管和檢定能力建設,持續提升計量在安全領域的技術保障能力。引導督促使用單位按要求配備安全用計量器具,建立和完善安全用計量器具的管理制度,加強安全用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確保安全用強檢計量器具依法處于受控狀態。加強藥品檢驗檢測設備科學監管,開展中藥有效成分量值溯源和防偽鑒別等技術研究。根據地質、地震、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防御領域的計量保障需求,建立相關計量標準,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計量服務保障能力。
(三)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12.落實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推動相關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加快推進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抓手、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的監管機制。推廣應用國家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業務管理平臺(e-CQS),探索建立新型計量監管模式和制度,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開展國家法定計量單位使用和標準物質監督檢查,保障計量單位統一和標準物質供給質量。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13.推進計量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生產經營者自律、行政部門監管、社會各界監督”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推動各行業、各單位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依托甘肅省計量監管服務信息化平臺實現誠信計量承諾公示和信息收集,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對失信主體加大監管頻次,將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落到實處。加大對守法經營誠信單位的宣傳,樹立一批具有行業性或區域性示范作用的典型,努力構建公平、誠信和諧的計量環境。
14.加大計量執法力度。加強計量執法協作,推動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強化依法移送、依法辦案意識,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規范計量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積極回應民生訴求,快速查處民生計量投訴舉報。
15.促進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力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多元、開放的法制計量新格局。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不斷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通過推行計量校準機構自我聲明公開公示,規范各類市場計量行為,促進計量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強化對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檢驗檢測數據準確可靠。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