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 晨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全產業鏈產值130多億元,保持全國第五,其中種薯產值28.5億元,占20.5%;種植產值76.9億元,占55.2%;加工產值33.8億元,占24.3%。”近日在山東省滕州市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薯博會”)上,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一級巡視員趙永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今年9月,為推動自治區由馬鈴薯產業大區向產業強區邁進,內蒙古自治區發布《推進馬鈴薯產業鏈發展六條政策措施》,聚焦“馬鈴薯百億級產業擴規提質”目標,從育種、加工、品牌建設、金融支持等方面,進一步推動內蒙古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種植水平不斷提升
帶動增收成效明顯
趙永華介紹,自2020年內蒙古發布《關于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來,當地積極調整優化馬鈴薯產業區域布局,打造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為重點的陰山沿麓和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為重點的大興安嶺沿麓馬鈴薯產業帶,提高優勢區域集中度,大力推行馬鈴薯優質綠色生產,切實提升馬鈴薯加工轉化水平,育種、種薯質量與種植水平不斷提升。
種薯繁育優勢突出。全區原原種生產能力超25億粒,年制種面積70萬畝,其中原種生產面積10萬畝以上,脫毒種薯交易量占全國35%以上,暢銷全國各地,可滿足1300多萬畝馬鈴薯生產用種需求。察右前旗、四子王旗、牙克石市、正藍旗4個旗縣被認定為國家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目前,全區有種薯生產經營企業71家,其中華頌、坤元太和2家繁育企業成為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全區已登記品種40個、占全國8%。
種植規模保持前列。2022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36萬畝、產量110億斤,分別居全國第8位、第6位;單產3274斤/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帶動增收作用明顯。制定出臺《2020年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將馬鈴薯主產區貧困旗縣(市、區)有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經營主體帶動范圍,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牧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引導貧困戶更多參與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有效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幫助小農戶與馬鈴薯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
“成立7年以來,我們采用‘3+3’幫扶模式,即訂單幫扶、就業幫扶、委托經營三項措施,服務協作、愛心幫扶、壯大集體經濟三種方式,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343人,并與37個村集體建立持續幫扶機制,使每村收入10萬元以上。”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娜介紹,目前公司已累計投資30億元,建成了7萬噸休閑薯條加工廠、6萬噸豆制品加工廠、63萬噸法式薯條加工廠以及50萬噸馬鈴薯倉儲交易中心等工程,率先實現了馬鈴薯現代智能化生產,打造了國家級馬鈴薯產業園區,把烏蘭察布土豆、蔬菜變成了薯條、果蔬脆片等產品,產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32個國家和地區,讓烏蘭察布的土豆走上國際市場,同時也讓烏蘭察布的貧困群眾腰包鼓起來,已累計帶動周邊3萬余人參與13萬畝馬鈴薯種植。“烏蘭察布成功脫貧離不開企業的精準扶貧。”烏蘭察布市政協副主席、察右前旗旗委書記楊印曾這樣說。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趙永華介紹,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淀粉、薯片薯條加工區,加工產能、轉化率居全國首位。近年來,當地積極引進先進大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鼓勵地方中小型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檔升級,重點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工全粉、變性淀粉等高附加值產品。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馬鈴薯倉儲能力約400萬噸,年加工量250萬噸,加工率約45%,居全國領先水平。其中,清洗包裝等產地初加工約32%,精深加工轉化率為13%。精深加工產品中淀粉約80%、全粉約10%、薯片薯條等休閑方便食品約10%,分別占全國30%、35%、60%左右。衍生藥、化工產品和功能食品生產處于起步階段。“加工龍頭企業中,華歐淀粉是全國最大的精淀粉加工企業,生產的優級品淀粉產量占全國60%;薯都凱達、藍威斯頓等國內外知名薯片薯條加工企業均在我區設廠,產能居全國首位。”趙永華說。
成立于1992年的內蒙古華歐淀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從事淀粉行業超過30年。“世界有兩大馬鈴薯淀粉主產區——歐盟和中國,歐盟實際加工量在每年150萬—160萬噸,我國馬鈴薯淀粉實際生產量在每年70萬噸左右,加上每年30萬噸左右的‘三粉’(粉絲、粉條、粉片)淀粉制品,每年總量在100萬噸。”內蒙古華歐淀粉總經理、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分會秘書長高瑞介紹,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馬鈴薯具有糧菜兼用的特性,加工轉化比例偏低。但由于品質佳、產量高,近年來,我國馬鈴薯淀粉行業發展迅猛。
過去,專用馬鈴薯品種缺乏是我國淀粉產業長期以來的“卡脖子”問題,淀粉含量高的馬鈴薯品種大多種植面積較少且產量相對偏低,大量種植的鮮食馬鈴薯品種淀粉含量低,不適用于淀粉加工。在持續的科技助力下,近兩年我國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不斷開發,馬鈴薯精深加工產品不斷涌現,為我國馬鈴薯加工產業整體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品種支撐。高瑞認為,加工企業應根據區域氣候特點選擇適用的專用薯品種,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和產業生態。而國內品種與品牌也應該考慮“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華歐大約有20%的產品出口到出口到日本、泰國、美國、秘魯、韓國、蒙古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瑞說,“未來,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產業一定要向規?;?、集約化、集團化發展,企業也要有國際視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帶動國產馬鈴薯產業發展多樣化、國際化。”
高??萍汲掷m助力
加工能力不斷增強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馬鈴薯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張,相關加工技術提升,消費方式趨于多元化,新興的馬鈴薯產品不斷涌現,除了傳統的加工品種如淀粉、粉絲(條)和粉皮外,還有薯條、薯片、薯泥和薯類膨化食品等,使其下游市場不斷擴展,從而帶動了馬鈴薯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隨著國外快餐連鎖店的不斷擴展,以馬鈴薯全粉為原料的薯泥、薯餅等煎炸食品在我國盛行,帶動了市場需求。與此同時,由于馬鈴薯全粉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膳食纖維高等,符合目前消費者健康飲食消費觀念,市場需求不斷釋放,產能產量逐漸增加。
“我們生產的方便營養薯泥系列產品有意式番茄肉醬、奶油培根和黑胡椒三個口味,都是年輕人鐘愛的口味;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針對老年人、兒童和女性群體的高纖高蛋白薯泥,在馬鈴薯全粉的基礎上添加蛋白質制成。”在內蒙古展廳里,專注于優質馬鈴薯及馬鈴薯加工類商品的制造商土豆集(內蒙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展臺圍滿了前來品嘗的觀眾。土豆集市場中心總監姚莉向大家介紹,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引導下,公司推出的一系列馬鈴薯即食產品受到市場歡迎。“由于更好儲藏且方便食用,我們認為薯泥產品會比新鮮馬鈴薯更適合主糧化。”對此,土豆集聯合江南大學共同成立馬鈴薯食品研究中心,打造適合國人的馬鈴薯即食產品。“土豆泥這個品類目前在國內市場尚無領軍品牌,我們認為這將是薯類方便食品的藍海。”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馬鈴薯全粉加工市場占馬鈴薯加工業的比例仍較小。預計隨著馬鈴薯全粉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我國馬鈴薯全粉在馬鈴薯加工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姚莉介紹,在開發更多口味即食薯泥的基礎上,土豆集還推出了應用于餐飲端的冷凍薯泥產品,以滿足近些年來預制菜市場的需求;與馬鈴薯全粉相關的薯泥奶昔、薯泥奶棒等產品也在研發中。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富含的優質淀粉更讓其具備了成為主糧的基本條件。在我國,鮮食土豆糧菜兼得的食用習慣較為普遍,為了讓消費者和渠道商更容易了解不同土豆的加工方法,土豆集依據土豆種薯的細分、干物質的不同,推出了“燉、炒、涮、烤”系列鮮食馬鈴薯產品,推動馬鈴薯在品類細分、種薯細分領域的發展。“下一步,我們還會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更多即食產品和凈菜產品,并借助預制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馬鈴薯產品多樣化,滿足消費者對優質健康主糧的需求。”
“到2025年,力爭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恢復到800萬畝以上,馬鈴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60%左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以上。”趙永華在介紹內蒙古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時表示,“要把內蒙古建成全國知名的馬鈴薯生產、創新、流通基地。”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