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產企業連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是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載體之一。濟寧市兗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托食品安全監管職能,推動食品生產企業有效融通產業鏈、融合責任鏈、融入監管鏈,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參與“兗必信 食心安”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品牌培塑,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關鍵鏈條”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融通產業鏈
強化引領帶動
濟寧市兗州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達到4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6家,成為融通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依托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激發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管理農民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合作社、農民的積極性,有效解決農戶分散經營“小、散、弱”問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產生“1+1+1>3”的聚合增益效應。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兗州區依托益海嘉里、今麥郎、白象食品、櫻源等龍頭企業,打造以糧油加工、優質肉鴨養殖加工為主的產業集群,實現規?;洜I、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糧油精深加工特色優勢食品產業集群入選2022年度山東省特色優勢食品產業集群,鴨精深加工特色優勢食品產業基地入選2022年山東省特色優勢食品產業基地。在食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的共同參與下,2022年度兗州區糧食平均畝產穩中有升,其中小麥平均畝產585.6公斤,增加5.1公斤,玉米平均畝產635.7公斤,增加1.4公斤?;兽r藥減量增效工作成效明顯,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融合責任鏈
拓展主體責任
確保食品安全,須從源頭治理。不解決食品原料來源的安全性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結合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兗州區市場監管部門推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前移防控關口,延伸“主體責任”鏈條,提高食品生產過程控制水平。協助培育新型農民,夯實源頭治理基礎。兗州區市場監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密切配合,推動糧油加工企業成立農技宣傳隊,深入田間地頭,針對性開展農業技術宣傳推廣工作。2022以來,累計入村培訓160余次,培訓示范主體1000余名、農民技術員76名,輻射帶動10萬余人,有效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發展“訂單農業”,提前介入農業種養殖過程。通過定向投入、良種培育、訂單收購、代儲加工等方式,食品生產企業原料采購及技術支持人員提前介入種養殖過程,依托企業實驗室等檢驗檢測力量,彌補分散的農戶及專業合作社技術短板,有效提升食品原料質量和安全系數。同時,農民收入實現增長,參與“訂單農業”的農戶,畝均增收600元以上。
融入監管鏈
發揮共治作用
食品生產企業是食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信息靈通、嗅覺靈敏,洞悉市場環境和行業趨勢,相對于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信息掌握、技術支撐上具有一定優勢。兗州區市場監管部門創新工作方法,積極引導食品生產企業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彌補基層監管力量不足問題。參與食品安全會商研判,履行“參謀員”職責。充分發揮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作用,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情況及輿情熱點,適時邀請食品生產企業負責人、技術專家列席公安、農安、食安“三安聯動”工作會議,交流食品安全信息,參與風險研判,為制定食品安全監管對策提供“外腦支持”。發揮食品生產企業行業“吹哨人”作用,助力打破行業內部“潛規則”。督促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鼓勵其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積極向監管部門提供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協助監管部門及時開展行業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同時,堅決維護守法企業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供稿 | 兗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