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av男女,伦伦影院午夜理论片痴汉,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資訊中心

搜索右側

今日熱點

更多+

推薦專題

更多+

推薦展會

更多+

企業直播

更多+

江西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2023-09-18 14:12:45 來源: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閱讀量:9524

  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關于印發江西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江西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省市場監管局    省發展改革委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省自然資源廳    省生態環境廳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省交通運輸廳      省氣象局       省林業局
 
  2023年8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西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計量、標準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國市監計量發〔2022〕92號)文件精神和《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計量標準工作的總體部署,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22〕14號)、《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計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22〕24號)的部署要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江西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計量、標準創新發展,充分發揮計量、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立。碳相關計量技術引領作用凸顯并發揮重要作用,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測量能力基本具備,計量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基本覆蓋重點產業發展領域。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標準體系基本建立,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標準指標穩步提升,共性關鍵技術標準與科技研發、示范推廣協同推進。新建或改造計量標準達到30項,制修訂計量技術規范不少于10項,力爭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江西),建設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3家,研制不少于10種標準物質/樣品,主導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不少于5項,制定省地方標準不少于10項,制定發布“江西綠色生態”認證評價等團體標準不少于50項,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供給大幅提升。
 
  到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進一步健全,全面滿足碳達峰目標實現的需要。標準技術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作用顯著,碳相關計量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突破一批碳計量關鍵技術與瓶頸,碳排放實測技術進一步提升,重點領域計量技術達到國內先進,計量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統一規范的碳排放計量體系基本建成,碳計量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基本實現。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特色鮮明的標準體系更加健全,標準化工作重點實現從支撐碳達峰向碳中和目標轉變。
 
  到2060年,技術水平更加先進、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能力更加全面的碳中和先進標準計量體系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有力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
 
  二、重點任務
 
  (一)完善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
 
  加強與國家標準體系的銜接,立足江西省能源、產業和消費結構,結合當前管理需要,推動實施地區、重點行業、企業、產品等不同層面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核查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制定綠色低碳企業、園區、技術等通用評價類標準,推動發展模式向精細化、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落實。以下均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完善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
 
  1.加快完善節能減碳標準。全面落實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提升重點領域能耗限額要求,適時制定一批地方配套標準。開展能量回收、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管理等節能共性標準研究。推動能效“領跑者”和企標“領跑者”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抓緊完善風電和光伏發電全產業鏈條關鍵裝備和系統的設計、制造、維護、廢棄后回收利用等標準,推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戶用光伏等就近開發利用標準制修訂,建立完善光伏發電標準體系。加快氫能制儲輸用各環節、地熱能利用、生物質能轉化利用等標準制定。(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新型電力系統標準制修訂。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開展電網側、電源側、負荷側標準研究,加快碳計量、隨器計量設備、非介入式負荷等標準制修訂。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制定相關國際、國家、行業標準。構建電網重要設備數字化標準體系,推動電網數字化轉型,加強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協同控制等標準制定,持續推動電力需求側資源開發、應用等配套標準研制。(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標準。支持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綠色高效生產轉化利用相關標準制修訂。重點推動煤炭清潔高效生產、利用和石油煉化等節能降碳相關標準提升,進一步提升煤電、煤炭深加工能效相關標準,完善提升石油煉化能效相關標準,完善煤矸石、尾礦綜合利用相關標準。(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強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制修訂。圍繞有色金屬、電子信息、航空、裝備制造、中醫藥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要求,開展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節能低碳技術、綠色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標準制修訂,研制配套標準樣品。(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中醫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加強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標準制修訂。構建交通運輸領域低碳標準體系,圍繞公路、水運、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大力推進節能降碳設計、建設、運營、監控、評價等標準制修訂,完善物流綠色運輸和評價等標準。推動運輸裝備標準實施和推廣應用。(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民航江西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基礎設施低碳升級標準制修訂。研究制定城市基礎設施節能低碳建設、污水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標準。完善建筑垃圾、余能余熱再生及循環利用設備標準。重點圍繞綠色建筑、建筑節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城鄉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節能降碳標準研制。(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標準制修訂。重點抓好種植業、畜牧業、水產和農村可再生能源四個方面減排固碳增效標準制修訂,加快綠色種植發展、畜牧和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等標準研制,積極參與農村可再生能源國家標準研制。推動種、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標準研究,完善工廠化農業等節能低碳標準。持續推進水利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等標準體系建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加強公共機構節能低碳標準制修訂。構建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標準體系,完善公共機構低碳建設、低碳評估考核等相關標準。按照《江西省“十四五”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規劃》要求,分類編制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場館等評價標準。(省管局牽頭,省教育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制修訂。加快研制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標準,完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認證標準,健全有價金屬、伴生礦等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加快循環經濟相關標準研制。圍繞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能量梯級利用等標準制修訂。健全清潔生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布局碳清除標準體系
 
  探索綠色礦山生態修復、生態系統碳源碳匯功能監測評價標準與方法,開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林業固碳增匯關鍵技術、林業采伐剩余物以及木(竹)代塑(鋼)減排標準研究。圍繞碳匯林經營、木竹替代等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加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直接空氣碳捕集等碳清除技術標準研制。(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林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
 
  1.加快綠色金融標準落地實施。落實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等國家標準,持續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化工作,發揮金融對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的導向支撐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省金融監管局、省市場監管局、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江西監管局、江西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碳排放核算相關標準制修訂。推動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標準,豐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制定綠色能源消費相關核算、監測、評估等標準。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綠色低碳服務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江西監管局、江西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標準制修訂。研究制定生態資產評估、生態系統服務與評價等生態產品價值相關標準。發揮標準化支撐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前端引領,優化空間格局,減少碳排放,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科學院、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計量技術體系
 
  1.加強基礎前沿計量技術研究。加強計量理論和前沿核心技術以及碳計量技術研究,推動其技術成果轉化應用。開展在線、動態、遠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立完善碳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體系。加強復雜環境、復雜基體、多種組分的碳計量標準物質研制與推廣應用,研究建立碳計量標準參考數據庫。開展碳排放和碳監測計量技術研究,完善碳排放測量方法,提升碳排放測量和碳監測能力水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科學院、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共性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加快綠色低碳共性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新能源存儲、產能、用能相關的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開展碳計量、量熱技術、工況環境監測技術、計量軟件功能可靠性測評、新型傳感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推動碳計量器具、碳計量監測設備和現場校準設備的研制與應用。開展碳排放測量、能源熱值檢測和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碳排放因子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重點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建材、鋼鐵、交通運輸、能源、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業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碳計量技術研究,服務綠色低碳發展。以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江西)為依托,開展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等重點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應用,提升碳排放和碳監測數據準確性和一致性,探索推動具備條件的行業領域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管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計量管理體系建設
 
  1.健全計量工作制度體系。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計量制度研究,推動計量地方性法規規章制修訂,明確各部門各行業碳計量職責和要求,嚴格執行相關辦法和規定,建立碳計量監測、碳計量審查和評價等有關制度,推進能源計量與碳計量有效銜接。(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司法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制定計量技術規范。建立并發揮江西省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智庫作用,加強碳計量政策研究和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加快制定在線監測設備校準、碳排放與碳監測關鍵參數測量方法、企業碳排放直接測量方法等計量技術規范,推進不同區域、行業、企業碳排放測量。成立碳計量相關領域的省級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推進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實施、評估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碳排放和碳監測計量數據規范性要求,推動碳排放計量模型、碳排放計量數據質量評價方法等計量技術規范的研究制定與應用,為碳交易、碳核查等提供計量支撐。(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計量監督管理。開展重點排放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和碳排放計量審查,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督促重點排放單位合理配備和使用計量器具,建立健全碳排放測量管理體系。開展碳相關計量標準、標準物質量值比對,加強碳相關計量技術機構的監督管理。(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健全計量服務體系
 
  1.建立社會公共計量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各方資源和力量,開展碳計量技術研究與攻關,搭建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共享碳計量技術資源,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差異化、多樣化、專業化的碳計量服務。進一步發揮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江西)作用,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推動能源計量數據與碳計量數據的有效銜接和綜合利用。(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行業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電力、鋼鐵、建筑等行業領域能耗統計監測和計量體系,強化重點行業領域計量數據的采集、監測、分析和應用。積極推動重點產業的計量應用技術研究和服務,著力構建與全國統一的碳匯計量服務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第三方計量服務能力。積極培育和發展第三方碳計量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碳排放測量與核算、碳排放量預測分析與路徑推演、碳計量數據質量分析評價等服務,強化對第三方機構的監督管理。(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能源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點工程和行動
 
  (一)實施碳計量科技創新工程
 
  融合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計量優勢資源,建設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高水平先進計量基礎設施,加強碳計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實現計量協同創新,為低碳技術研究、清潔能源使用、能源資源利用、碳匯能力提升、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在線監測、碳排放量反演等提供計量技術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局、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碳計量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完善碳計量標準及配套基礎設施,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開展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積極參與國家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加強工業制造領域計量檢定、校準、測試和檢測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碳計量精準服務工程
 
  鼓勵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江西)等各級計量技術機構組建碳計量技術服務隊,開展計量專家走進企業、走進社區服務低碳行活動,為企業、居民提供節能降耗、綠色生活等綠色低碳技術咨詢服務。組織編制企業碳計量服務指南,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碳排放計量能力。建立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和碳計量體系,助推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標準計量交流合作工程
 
  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標準計量協同發展體系,主動參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建設,推進省際間計量、標準基礎設施共享、共建。加強與國內外著名標準化、計量機構、研究機構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發揮平臺的“窗口、橋梁、紐帶”作用,打通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標準“引進來”“走出去”的通道;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組織的碳計量標準相關技術研究,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碳計量技術與管理經驗,利用國際合作平臺優勢,爭取開展2-3項國際項目合作。(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開展雙碳標準計量試點行動
 
  結合我省資源、產業優勢和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需求,選取3-5家單位(包括公共機構、企業、園區、城市等)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計量試點。運用和借鑒先進國際標準方法,探索研制適用于我省實際的碳核算、碳排放評估、碳管理、碳中和的方法方案和碳計量路徑模式,梳理形成典型經驗做法,樹立一批碳計量應用服務標桿,在全省范圍推廣。(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江西綠色生態”標準創建行動
 
  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參與制定比國家、行業標準更嚴格的“江西綠色生態”地方、團體標準,研制一批高質量的“江西綠色生態”產品或服務標準。完善由《“江西綠色生態”品牌評價通用要求》和“江西綠色生態”系列地方、團體、企業標準組成“江西綠色生態”標準體系。(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省林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開展節能降碳標準更新升級行動
 
  加快制修訂一批重點領域節能標準。完善住建領域相關標準,推動節能降碳工作提質增效。完善公路、水路等領域交通基礎設施節能降碳設計、建設等標準,嚴格落實國家關于民航等重點交通領域節能降碳標準,積極支持行業部門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加快研制種、養殖業生產過程、設施農業、農業機械等節能降碳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統籌協調機制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建立江西省標準化、計量工作協調推進制度,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建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專項協調機制,加強技術協調和標準實施。各設區市、各部門要按照實施方案的統一要求,研究制定具體落實方案,明確任務分工,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穩步、有序推進。(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激勵支持,拓寬資源保障渠道
 
  統籌現有資金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關鍵計量技術研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以及相關基礎通用和重要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等工作。保障標準、計量能力建設所需場地、設施和環境條件。加強產學研用結合,促進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和綜合應用。(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隊伍建設,強化人才培養引進
 
  研究建立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智庫,加強頂層制度研究和政策推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理念的應用型、復合型專家隊伍。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人員與碳排放管理員的培訓,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人才培訓機制,促進全省標準計量人才綜合能力提升。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緊缺標準計量人才的引進,暢通標準計量人才服務“綠色通道”,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人才服務體系。(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實施評估,建立跟蹤監測機制
 
  建立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針對實施方案落實情況開展動態評估,及時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并根據反饋和評估情況,適時調整標準計量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標準化試點項目過程監管和考核驗收,及時總結典型案例,推廣先進經驗做法,做好與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部署的有效銜接。(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附件:1.江西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框架圖
 
  2.名詞解釋

 
  體系框架圖說明:
 
  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重點任務的要求,圍繞應用領域和應用場景,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總體框架。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的設計主要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強化計量與標準的頂層設計與協同聯動,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的計量、標準協同發展機制。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包括碳排放基礎標準體系、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碳清除標準體系和市場標準體系。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系框架包括計量技術體系、計量管理體系和計量服務體系。我省將完善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參與國家、行業碳排放術語、分類、管理體系、碳信息披露等基礎標準研制;加強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節能基礎共性標準制修訂,加快新型電力系統標準制修訂等;加快布局碳清除標準體系,加快生態系統固碳和增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碳清除技術標準研制,發揮標準對碳清除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引領作用;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加強綠色金融服務,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標準制修訂;完善計量技術體系,加強基礎前沿碳計量技術研究,加強共性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等。
 
  附件2
 
  名詞解釋
 
  生態系統固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因此是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最經濟且副作用最小的方法。生物固碳技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護現有碳庫,即通過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加強農業和林業的管理,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長期固碳能力;二是通過擴大碳庫來增加固碳,主要是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并通過選種、育種和種植技術,增加植物的生產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續性,如用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標準物質:是具有足夠均勻和穩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質,用以校準測量裝置、評價測量方法或給材料賦值的一種材料或物質。標準物質可以是純的或混合的氣體、液體或固體。
 
  計量技術規范:根據《計量法》的規定,按照規定程序制定、批準和頒布的,對計量技術工作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技術法規,包含計量術語及定義、計量檢定系統表、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大綱、計量檢定規程、計量校準規范、計量檢驗規則和計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等。
 
  碳清除:一是基于自然的方法,即利用生物過程增加碳移除,并在森林、土壤或濕地中儲存起來;二是技術手段,即直接從空氣中移除碳或控制天然的碳移除過程以加速碳儲存。
 
  量傳溯源:量值傳遞指通過對測量儀器的校準或檢定,將國家測量標準所實現的單位量值通過各等級的測量標準傳遞到工作測量儀器的活動,以保證測量所得的量值準確一致。量值溯源是量值傳遞的逆過程。
 
  碳足跡:是從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或與活動直接和間接相關的碳排放過程。既包括制造、供暖和運輸過程中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直接排放,也包括產生與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所造成的間接碳排放。碳足跡可以用來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個人和其他實體實現減排確定一個基準線。
 
  碳排放交易:源于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是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碳排放交易是運用市場手段來促進碳減排的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在不突破排放配額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決定使用或交易碳排放權。相對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會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
 
  隨器計量設備:在給定組織或給定地區內指定用于校準或檢定同類量其他測量標準的測量標準。在我國指準確度低于計量基準,用于檢定或校準的實物量具、測量儀器、標準物質或者測量系統。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食品機械設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食品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認可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聯系電話:0571-87759655;郵箱:804074602@qq.com

產品推薦 更多+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0101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赤峰市| 潼关县| 安平县| 涟源市| 安阳县| 紫阳县| 三门县| 武邑县| 久治县| 郑州市| 杭锦后旗| 常宁市| 本溪市| 闸北区| 龙口市| 邛崃市| 祁连县| 怀仁县| 北川| 灵台县| 邵阳市| 红桥区| 加查县| 江西省| 宜州市| 集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赤壁市| 盐池县| 福安市| 色达县| 浦东新区| 英吉沙县| 呼伦贝尔市| 古浪县| 麟游县| 南华县| 永泰县| 察哈|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