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2023-2026年)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2023-2026年)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3年9月1日
(此件主動公開)
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
行動計劃(2023-2026年)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
1.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力爭2023-202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9%左右,統籌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取得明顯成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全面提升電子信息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2萬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全面提升有色金屬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突破1萬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金融監管局、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全面提升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80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70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全面提升石化化工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4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全面提升建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4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全面提升鋼鐵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3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9.全面提升航空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全面提升食品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0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全面提升紡織服裝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6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全面提升醫藥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藥監局、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全面提升現代家具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打造以鷹潭為核心,區域優勢競合、協同聯動的國家級銅基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金融監管局、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鋰電和光伏新能源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打造贛州、九江“雙核”引領,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鎢和稀土金屬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金融監管局、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打造南昌、景德鎮“雙核”引領,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航空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打造煉化一體化和化工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高效實施產業鏈鏈長制,進一步健全產業鏈鏈長制運行機制,明確鏈長制責任分工,推動鏈長制協同高效運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探索推行“鏈長+鏈主”工作模式,建立鏈長與鏈主常態化互動機制,支持鏈主企業發展,指導鏈主企業聯動鏈上企業及時向鏈長反映重大發展訴求,帶動產業鏈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2.探索推行“鏈長+園區”工作模式,研究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指導市、縣、園區融入全省產業鏈布局,集中資源力量推進本區域產業鏈項目建設、企業培育、招商引資、補鏈強鏈,打造產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探索推行“鏈主+基金”工作模式,組建省產業鏈發展基金,探索建立“產業鏈+鏈主企業+產業基金”運作機制,鼓勵鏈主企業強化資本帶動,引領產業鏈提能升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4.探索推行“鏈主+平臺”工作模式,支持鏈主企業聯動鏈上企業完善技術、服務等平臺體系,推動各類產業鏈創新機構和平臺市場化運營,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落實全省區域發展戰略,加強全省產業鏈研究,明確產業鏈發展主陣地、協作區功能定位,制定實施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舉措。(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6.深化園區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發展實體經濟主責主業,進一步聚焦主導產業和首位產業,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創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7.強化區域分工和優勢互補,推動具有產業鏈上下游和周邊配套協作關系的市、縣、園區一體化定位、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跨區域的產業集群,積極創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8.動態優化更新產業鏈“四圖五清單”,緊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100強和知名企業,積極招引“高大上”“鏈群配”項目,培育產業鏈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9.建立重點培育清單,一企一策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鏈主企業。健全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專業化“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30.建立重點培育清單,一企一策支持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提升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省科技廳負責)
31.深入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升級工程,支持優質企業加快上市。(省金融監管局、江西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鼓勵中小微企業融入龍頭和鏈主企業協作配套鏈條,形成產業鏈企業協作共同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3.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圍繞重點產業鏈,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發揮作用、協同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促進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4.實施產業鏈數字賦能行動,分類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快園區數字化轉型,支持建設產業大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5.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服務型制造業態,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6.促進產業鏈綠色發展,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大力開發和推廣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和材料,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培育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7.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支持企業運用安全工藝、技術、裝備,提高本質安全水平。(省應急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8.圍繞重點產業鏈,引進和培育鏈主企業和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細分領域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9.梳理編制集群產業鏈圖譜,一群一策暢通集群內部產業鏈微循環,推進產業集群鏈式化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0.深化產業鏈鏈間協作,建立健全線上線下常態化對接機制,每年組織開展一批產銷、產用、產融、人才、技術等對接活動,推動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等原材料類產業鏈與裝備制造、消費品和電子信息等中后端應用類產業鏈融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1.支持企業融入全國、全球產業鏈布局分工,深化開放合作,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2.探索建立關鍵重要領域備份系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3.圍繞產業鏈現代化“1269”行動計劃,制定實施財政、稅收、教育、科技、金融、就業創業、人才引育、專利、品牌、質量等支持措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金融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江西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江西證監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4.綜合運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產業鏈現代化指數、產業集群先進性指數和企業“畝均論英雄”等評價結果,合理配置資金、土地、水、電、氣、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5.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持續推進“贛服通”“贛政通”“惠企通”迭代升級,落實“一網選中介”,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省政務服務辦負責)
46.完善惠企長效機制,發揮省領導聯點、駐企特派員等機制作用,積極幫扶服務企業,協調解決問題困難。(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47.發揮各類行業組織作用,促進產業鏈自主發展、規范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8.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產業鏈推進工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鏈長制工作的組織協調,牽頭推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發展,抓緊研究建立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發展工作成效考核評價體系,編制發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產業鏈現代化指數和產業集群先進性指數等評價指數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49.省直相關部門要把鏈長制工作納入本部門工作重要范疇,省統計局要研究建立產業鏈統計監測體系,各地要建立相應的產業鏈推進工作機制,樹立“全省一盤棋”意識,形成抓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的合力。(省統計局、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50.將支持產業鏈發展工作成效納入本地、本領域年度考核范圍。(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1.加大對推進產業鏈發展特色典型經驗案例的發掘和宣傳推廣力度,營造抓產業鏈、抓制造業的共識和氛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產業鏈鏈長制責任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2.各地、各責任部門的推進工作情況,要及時報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調度,分析把握行動計劃推進落實情況,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工作情況和重大問題。(省工業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