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破解盆周山區秸稈飼料化利用基礎設施薄弱、勞動力缺乏、主體培育不強等難題,宣漢縣深入實施“六十百”工程,大力開展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已建成示范引領鄉鎮5個、示范村17個。2022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50.79萬噸,利用率91.2%,其中,飼料化利用10.64萬噸,利用率21%,居全省前列。
一、立足“三個重點”,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一是突出政府引導。出臺《宣漢縣支持牛產業發展的意見(2019—2023年)》,建成秸稈養牛示范場28個,帶動100余家規模養牛場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二是突出規劃布局。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抓手,立足宣漢實際,將秸稈飼料化利用劃分為巴山大峽谷、月亮坪等6個示范區,在示范區內打造10個示范引領鄉鎮,在全縣打造100個示范帶動村,形成“六區統籌、十鎮引領、百村示范”格局。三是突出種養循環。推行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成青貯池10萬余方、田間沼液池400余口,打造“秸稈+糞污”資源化循環利用示范基地5個。
二、建立“三大體系”,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建立基礎設施配套體系。加大秸稈飼料化利用基礎設施配套,建成產業化道路1.2萬公里、高標準農田55.06萬畝,農田宜機化改造5300畝。二是建立高效化收儲運體系。創新建立“1+37+N”模式,建立縣級秸稈綜合利用服務中心1個、鄉鎮秸稈收儲運站37個、村級秸稈收儲加工點“N”個,發展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專業公司6家,配置機械裝備350余臺套。三是建立專業化加工利用體系。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產品研發。目前,全縣培育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龍頭企業等主體40余家,與70家養牛場簽訂銷售訂單,實現年新增出欄肉牛2萬頭,增加效益6000余萬元。
三、構建“三種機制”,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一是構建政策激勵機制。對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礎設施和機械設備按50%—80%給予補助,并按每噸120元補貼,對農戶按每噸50元補貼。目前,已補助資金4000余萬元。二是構建科技服務機制。建立“首席專家+科技創新團隊+科技特派員+縣鄉技術骨干”四級聯動科技服務機制,建成國家科技示范基地和市、縣級專家大院(站),探索秸稈青貯、混貯等技術6項,開發秸稈飼料化利用產品7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0余人。三是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建立“村集體+主體”“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發展村集體秸稈收儲點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0萬元,務工群眾人均增收達4000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