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萬物勃發,小金縣崇德鄉的赤松茸種植也迎來豐收。
在種植大棚里,村民們正在搶抓農時,采摘菌菇,走進大棚,溫潤的氣息撲面而來,調溫、保濕、采摘……一簇簇渾圓飽滿的赤松茸在農人們精心養護下長勢喜人,空氣中滿是淡淡的清香。在600余平米的分揀和
冷藏車間,50余名工人正在有序進行裝卸、分選、打包……日均萬余斤的一朵朵菌菇經分級后,通過冷鏈運輸走上北上廣等城市群眾的餐桌和商超。
在菌菇烘干車間,赤松茸走上了另一條銷路,60余名群眾正在忙碌的清理菌菇上的泥土,3臺烘干設備每天可烘400余斤赤松茸干片,每周固定發往成渝經濟圈和西北市場。
崇德鄉地處小金縣高山峽谷深處,長期以來區位劣勢限制了產業發展,很長時間以來,當地村民唯有通過傳統種植、養殖以及外出務工,才能尋找增收的機會,“農忙”已經成為崇德人記憶里的鄉愁。
赤松茸種植技術員袁杰介紹,赤松茸又名皺環蓋菇、酒紅球蓋菇,俗稱益腎菇、粗腿蘑,近年來人工培育成功,開始推廣種植,該菇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品種之一,其朵大,色澤艷麗,肉質細嫩,蓋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點。
崇德村支部副書記、種植帶頭人鄧永朝介紹:“在縣、鄉兩級政府大力關心支持下,我村2022年以‘公司+基地+集體經濟+農戶’模式試種赤松茸50畝,實現產值32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60余萬元。2023年依托銜接資金項目擴種到130畝,搭建種植大棚485個,預計產值85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17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將達到13萬元。豐收還得益于這里得天獨厚的高原氣候和良好的水源涵養,造就了獨特的錯季赤松茸,贏得市場青睞。”
“種植赤松茸所需的基料經種植發酵后是很好的有機肥料,結合赤松茸需輪換種植的特性,在種過赤松茸的土地上輪作萵苣、土豆等農作物,不僅能提供豐富的有機肥改良土壤,還能減少農藥化肥使用而提高收入。”鄧永朝說,下一步將向周邊村民傳授種植技術,穩步擴大種植面積,并打造菌類研學田間課堂,帶動更多高半山群眾增收致富。
據了解,崇德鄉赤松茸種植基地從原材料運輸、大棚搭建、種植、采摘、烘干等所有用工都在當地解決,以留守婦女、低收入家庭、監測戶、弱勞動力等群眾為主,高峰期日均用工量達130余人,每年可解決7000多個村民務工,實現當地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務工增收170余萬元,讓村民們實現照顧家庭和務工增收“兩不誤”。
小小菌菇托夢想,樂壞山鄉留守人。赤松茸產業發展僅僅是崇德鄉產業興旺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崇德鄉按照縣委以建設“高原特色生態果蔬生產地”為主線,大力發展小金蘋果、高山玫瑰、高原牦牛、釀酒葡萄、生態蔬菜“五大主導產業”,構建“5+N”生態農業體系產業發展思路,將致富帶頭人培育作為黨建引領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將過去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通過持續發展,崇德村形成“牦牛養殖+赤松茸種植+中藥材”的產業發展格局,海坪村建成“特色果蔬種植基地”,猛固村形成“高山畜草+半山糧花+河谷蘋果”的產業發展格局,策爾足村形成“牦牛養殖+玫瑰種植”的產業發展格局,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小金縣科農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