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糧油學會主辦、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承辦的中國糧油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會議主題為“科技聚力構建糧食產業發展新格局”。本次年會也是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會議共設置開幕式、特邀報告、科普展示和技術交流參觀等四大板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500多位糧油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交流。
近兩年來,中國糧油學會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對標中國科協建設一流學會和特色創新學會的要求,發揮科技社團橋梁樞紐作用,堅持“四服務”職責定位,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豐富服務會員方式,推動學會在黨的建設、學術交流、期刊建設、科技獎勵、成果推廣、科普教育、專家智庫、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續鞏固發展,團體標準等新業務也不斷培育壯大,充分體現了“學術引領、科普示范、智庫聚才”的辦會理念。
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學會將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和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帶領廣大糧食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家精神,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支撐,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一是激發創新活力,圍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核心技術突破,著力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二是踐行大食物觀,從傳統糧食作物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木本油料,挖掘雜糧雜豆資源,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有效方案。三是強化業態創新,加強跨界協同合作,推動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與糧食產購儲加銷深度融合,協調上下游科技資源,充分發揮創新技術優勢,推動糧食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開幕式上進行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表彰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并為獲得2022年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2022年“最美糧油科技工作者”稱號的人員以及學報突出貢獻審稿人頒獎。大會同期還舉辦了專題科普展,傳播和宣傳糧油科普知識,組織參會代表到當地典型企業進行技術參觀交流。
在特邀報告會上,主辦方邀請了9位糧食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十四五”糧食科技規劃及行業創新發展等內容發表主題演講,為廣大糧食科技工作者打造了一場糧食領域高層次、高水平的科技。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有關負責人通過梳理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提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有關負責人從標準創新和質量安全管理兩個方面,指出要完善糧食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強化糧食流通各環節質量安全管理要求。江南大學教授顧正彪從調控糧油加工精度、開發谷物抗營養因子、食物合理搭配提高谷物利用率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糧油營養價值的建議。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劉景圣介紹了玉米保質減損和食用品質提升,以及玉米主食化、功能化、高值化和工程化關鍵技術等方面形成的相關成果。河南工業大學教授趙仁勇從糧食加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約因素、發展趨勢、創新需求等方面,對產業重點發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忠杰介紹了推動高標準糧倉工藝技術實施和“碳中和”糧庫建設的相關內容。
江南大學教授王興國分析了我國植物油近30年的消費量、品種結構、供給源、消費能力的變遷,并對植物油消費的未來趨勢提出了建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譚斌從營養健康與加工環節節糧減損角度,深入剖析了發展全谷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江南大學教授胥傳來以“糧食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為切入點,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介紹了免疫快速檢測相關技術與產品。
通過本次學術年會,全國糧油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凝聚智慧和力量,為提升糧食全產業鏈綜合競爭力、構建糧食產業發展新格局獻計獻策,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塑造糧食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科技支撐。
記者 鮑小鐵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