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能夠給人帶來興奮、帶來喜悅,作為人體基礎的味覺觀感之一,對于甜味的喜好似乎是不少人與生俱來的。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食品本身的甜味,大部分的甜味主要是糖提供的。
但與此同時,人體對于糖的代謝能力是有限的,糖攝入過多會引起血壓、血糖升高,代謝能力下降,從而進一步誘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抗性,此外,長期攝糖過多還會導致肥胖、加速身體老化。也正因如此,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控制自己的糖分攝入。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特殊食品產業的興起——代糖食品。
代糖食品的特點便是食品中不會額外使用白糖、砂糖、蔗糖、葡萄糖等糖,而是通過甜味劑來提供甜味。這類產品在宣傳的時候經常會強調兩個要素“甜得很健康”以及“無糖”,甚至許多代糖食品在包裝上都是以“無糖食品”自居的。這類產品也因此收獲了大量的受眾。但代糖食品真的健康嗎?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答復。
世衛組織16日發布新的健康指南中,明確建議了不要依賴人工甜味劑。聲明中提到,對現有證據進行的系統性評估表明,“使用甜味劑對降低成人或兒童體內的脂肪沒有任何長期幫助”。并且還提到,長期使用人工甜味劑可能帶來潛在不良影響,包括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是增加死亡風險。換言之,傳統糖引起的健康問題,代糖同樣存在,甚至與普通蔗糖、砂糖、葡萄糖等糖類相比,人工甜味劑還缺乏營養價值。
當然,這并沒有完全否認甜味劑存在的意義,考慮到甜味劑種類繁多,使用情況錯綜復雜,世衛組織的建議也是從普通群眾的飲食健康需求著手考慮的。而事實上,新的健康指南卻成功的揭開了代糖的“遮羞布”。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代糖食品在宣傳的時候喜歡把健康和無糖作為賣點,而這其實也誤導了消費者去購買。事實上,真正的無糖食物與代糖食品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或者說是鉆了規則的漏洞。
根據我國《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中規定,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食品才能被稱作無糖食品。而代糖食品盡管糖分含量符合標準,但是代糖本身的能量以及負面影響卻被避重就輕了。考慮到代糖本身對于健康的不利影響,或許未來食品健康這款應該進一步明確代糖食品和無糖食品的區別,讓消費者可以更好的進行甄別。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真的追求低糖飲食,并希望從中獲得健康,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具體到細節上包括徹底降低飲食的甜度,或者在不食用代糖的情況下控制一天的糖分攝入。此外還可以通過運動與生活調節自身的代謝能力等等。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