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高高架起的傳輸帶上一件件罐裝成形的雞粉快速流轉,進入下一個操作環節;在下方,機器人按照規劃線路,于地面往來穿梭,運送裝卸物件,忙碌而有序……在獲評世界“燈塔工廠”的聯合利華天津食品工廠,智能化質量管理已經實現。
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在全球132家“燈塔工廠”中,中國以50席領跑。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成為“燈塔工廠”,是中國制造業搶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的縮影。
食品“燈塔工廠”里滿滿的高科技
“燈塔工廠”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燈塔工廠”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合作開展遴選,選出的都是“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高水平。
在全球132家“燈塔工廠”中,與食品飲料行業相關的“燈塔工廠”共有7家,分別來自聯合利華、青島啤酒、億滋、達能以及可口可樂,涉及冰淇淋、啤酒、調味品、餅干、綜合食品等多個細分領域。
先進的工廠是怎樣運行的?走進聯合利華和路雪太倉“燈塔工廠”的生產車間,冰淇淋工廠里恒溫恒濕,體感并不冷,處處可見機械手、傳送帶,安靜且快速地運行著,只有幾名工人在操作臺前工作。據和路雪太倉工廠生產經理王佳夢說,這是可愛多生產線,一分鐘能生產680個產品。目前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達80%以上,此前需要70人才能完成的生產班次,現在只需要9人。“之前蛋卷生產出來后,裝箱到倉庫,再從倉庫運到冰淇淋生產線。而現在生產出來的蛋卷直接通過傳送帶抵達生產線,還是熱乎乎的。”王佳夢說。
聯合利華食品營養北亞區總經理張海濤介紹,在聯合利華天津食品工廠,通過定制化的AI模型,綜合考慮生產提前期、產能和需求的緊急程度等決策因素,可以將長期的需求計劃轉化為覆蓋13周的工廠供應計劃,甚至更短。“在產品品質管控方面,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了基于
機器視覺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平臺,連接200多個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攝像頭,通過AI攝像頭、
傳感器和質量管理系統,對食品安全風險點進行全覆蓋,并對重點過程參數實現了實時監測。”張海濤說。
青島啤酒“燈塔工廠”則將個性化定制嵌入大規模生產,依據用戶需求,從規模化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即在每小時生產6萬—8萬罐啤酒的流水化生產線上,集成大批量生產、大批量定制和小批量個性化定制3種生產模式,能夠同時生產20個品種的產品,彼此互不影響。私人定制的最小量也從3000箱降至15箱,定制化訂單的交付周期從45天降到20天。這意味著通過青島啤酒的開放平臺,消費者個人也可以根據需求組裝自己喜歡的啤酒產品。
2021年3月,青島啤酒青島工廠入選世界“燈塔工廠”,青島啤酒廠成為全球啤酒行業的首家“燈塔工廠”,也是截至目前食品飲料領域唯一一座完全意義上屬于中國的“燈塔工廠”。青島啤酒融合了先進制造業和工業旅游元素。游客沿著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可以近距離感受“燈塔工廠”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
食品工業向“智造”加速轉型
從目前來看,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燈塔工廠”的國家,但完全屬于本土的食品類工廠依然稀少。縱觀國內環境,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與日俱增、品牌競爭日趨激烈、電商業務蓬勃發展、人口逆增長拐點到來、勞動力人口減少等,都在促使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鹽津鋪子登榜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開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目的是遴選一批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以揭榜掛帥方式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樹立一批各行業、各領域的排頭兵,推進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
鹽津鋪子從2017年開始啟動烘焙智能制造項目,布局了15條先進的智能制造烘焙生產線,核心工藝區實現了無人作業、達到“黑燈工廠”標準。一條生產線節約了90%的人工,綜合效益提升了50%以上。2022年,鹽津鋪子瀏陽生產基地建成生態智慧工廠、數字化電商綜合倉庫、魔芋、薯片、
面包生產線等項目,新增生產線10條。目前,鹽津鋪子瀏陽生產基地產能突破15萬噸/年,成為湖南食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鹽津鋪子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計劃引入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MES)、消費者數據平臺(CDP)、研發信息管理系統(PLM),連通產品研發與生產系統,根據消費者需求、口味等偏好,確定產品研發方向,引導生產向柔性定制化方向發展。公司還將加快開發“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應用場景,實現生產效率和用能效率雙提升;建設食品產業互聯網,通過產業互聯網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解決供需匹配問題,加強生產系統和營銷系統的連接和協同,對客戶需求做出更快響應。
今年全國兩會上,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提出了“培育‘燈塔工廠’,引領食品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建議。他表示,食品企業轉型,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好產品、新產品和更好的服務,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提升經濟活力。當前,各級政府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項目和資金上都給予了傾斜,食品企業所獲支持相對較少,加之食品產業周期短、創新變化快,數字化改造難度大,導致食品工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案例不多,引導產業轉型步伐緩慢。建議國家設立食品產業專項,選擇國內食品頭部企業,通過工信部智能制造項目、科技部重大專項進行培育,引導他們加速向智能制造和向數字化轉型,成長為食品工業領域的“燈塔工廠”,輸出轉型方案,為中小企業轉型提供示范和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以“燈塔工廠”作為標桿,食品飲料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在以下方面持續發力:要加強對數字化先進技術的應用,依托智能化、自動化的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生產力,快速應對市場需求;深入整合全產業鏈,保證食品開發、制作、銷售各個環節的聯動,提升效率;關注環境問題,發展綠色經濟,打造有責任感的品牌形象;因為食品飲料行業涉及品類眾多,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企業要根據自身品類的特點,探索契合自身發展的數字化路徑,為行業激發無限可能。
中國制造業搶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燈塔”并不是終點,而是“希望之光”,可以為整個制造業的發展探索前行之路。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胡麒牧表示,“燈塔工廠”的經驗可以復制,具備提供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從而實現對中小企業的賦能。
“它們現在的高效率就是未來制造業的平均水平。技術進步改變了生產函數,讓傳統制造企業進入新的生命周期。”胡麒牧說。
“燈塔之光”之所以閃亮,是因為有創新作為其發展內核。胡麒牧表示,連點成線,串珠成鏈,以“燈塔工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企業走出創新驅動的跨越發展之路,將有助于推動中國制造業實現“從大到強”的華麗升級。
歷史與實踐表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
十年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9.4%、28%提高到15.1%和32.4%……一系列數據,勾勒出中國這十年來大國制造的非凡發展足跡。
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制造業發展之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工業互聯網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重要支撐。近5年來,中國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邁過萬億元大關,行業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日益凸顯。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總工程師張曉彤說,從更深層次看,工業互聯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同頻共振,正拓展出融合創新的廣闊前景,讓更多行業煥發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
據悉,今年中國將用好數字化工具,推動工業互聯網向工業園區下沉普及。大企業、平臺企業進一步加大資源共享,帶動中小企業協同開展技術改造升級。
業內專家預計,今后15年,將是中國“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將迎來跨越式發展。
著眼未來,工信部等八部門在2021年12月聯合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專門部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對應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基本實現智能化。
業內專家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就一定能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
中國食品報綜合整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