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休閑辣味食品企業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擬全球發售9639.7萬股股份,預計將于12月15日登陸港交所。這意味著真正的“辣條第一股”即將迎來上市。
辣條作為一種“國民級”的休閑食品,成為了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美好童年回憶。“我賭一包辣條”、“吃根辣條壓壓驚”等網絡流行語至今還在社交網絡上流傳。衛龍作為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辣條品牌,在辣條行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衛龍的創始人劉衛平出身于辣味之鄉湖南,90年代劉衛平帶著弟弟北上,在河南漯河賣起了辣味休閑食品。最初劉衛平賣的并不是面制品,而是將豆皮等材料拌上辣椒后進行售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劉衛平接觸到了牛面筋,劉衛平才將面制品作為生產辣條的原料。自2003年“衛龍”商標申請成功后,風靡全國的衛龍辣條就由此誕生,歷經20多年的風雨,衛龍已經蛻變成一家即將上市的辣條品牌。
發展至今,衛龍不僅生產面制辣味產品,還擴充到了蔬菜制品和豆制品領域。主要有大小面筋、麻辣棒、親嘴燒、魔芋爽、豆腐干等。除了在產品種類上進行創新以外,衛龍還在進行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的革新。辣條雖說深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喜愛,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將辣條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尤其是在老一輩的“耳提面命”下,消費者對辣條“不健康”的刻板印象越發嚴重。
為了讓辣條產品更加健康,也為了實現高效率生產,多年來,為衛龍致力于辣條生產工藝的升級。衛龍打造了千萬級色譜實驗室,對辣條進行從原料到成品全鏈檢測,包括獸藥殘留、重金屬在內的一百多種成分進行監測,采用高溫熟制成型生產工藝來生產辣條。今年8月份在央視的《超級工廠》欄目,我們可以看到辣條的生產非常嚴格,從和面、熟制、味附到包裝、檢測,每一個環節都在標準化的控制下完成。魔芋爽的生產更是將“機器換人”貫徹到底,全程智能化生產,減少產品污染。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1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從4100億元持續增長至11562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7.2%,市場規模達12391億元。在休閑食品市場向好的背景之下,辣味休閑食品市場也頗具市場發展潛力。不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辣條的可復制性強,生產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的同類型產品較多,“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很容易被富有新鮮感的產品吸引。如何抓住市場動向,洞察消費者喜好,將是衛龍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