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蜂歷史悠久,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蜂產品在海內外市場還有著一定的消費基礎支撐,這為蜂產業壯大發展打牢了根基。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蜂產業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轉型升級,合理布局生產車間、合理配置生產裝備,加快推進產業補齊“短板”,將為蜂產業做大做強與蜂產品“走出去”打下扎實的基礎。
香甜的蜂蜜是蜂產業中具有代表性的產物,其可用于沖調飲品,也可用于制作糖水、甜品時增加風味。蜂蜜種類有很多,若按照加工來源進行區分,就能分出桔花蜜、椴樹蜜、棗花蜜、刺槐蜜、甘露蜜等;按照生產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出分離蜜、巢蜜、壓榨蜜等;另外還可以根據蜜源植物、顏色等來對蜂蜜進行區分。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養蜂、食蜂蜜已有很長時間,但業內專業人士認為至今我國蜂蜜消費意識尚未成熟。簡單來說,就是像小編這樣的消費者雖然有時會購買蜂蜜,但往往不會著重去考量各種細分的蜂蜜種類間有何風味、營養等方面的差異,性價比則會成為主要的關注點。縱觀整個消費市場這樣的人不少,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蜂蜜消費難以形成良性循環,而僅僅是停留于基礎性的產銷層面,換個角度看往往還會導致業內在生產中出現摻假摻雜等問題。當對于更多樣的蜂產品來說亦然有如此情況時,總體上其實并不利于蜂產業發展。
而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蜂產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但如何提升消費者對蜂產品的認知度也顯得尤為重要。在消費升級的整體背景下,從產業自身與政策法規等層面切入,推動蜂產業加快提檔升級步伐,以高品質打響品牌與口碑將成為一個關鍵的突破口。
首先,各地蜂蜜深加工廠先后搭建起來,輻射帶動地方蜂產業發展。在貴州榕江縣,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當地這兩年先后建起了蜂蜜精深加工生產線、保藏庫等基礎設施,經過過濾器等處理的蜂蜜將經過管道,由灌裝設備裝入玻璃瓶中,
貼標機為封蓋產品打上標識標簽后,它們就將裝箱發往消費市場,為消費者帶來口口香甜。在北方的大興安嶺片區,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蜂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當地大力整合地方養殖戶手里的蜂蜜資源,并打造配套的蜂蜜精深加工生產線為蜂蜜加工提供服務,蜂產業提質增效、促農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其次,今年四月,我國公布了新修訂的《蜂產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22版)》,對蜂產品生產加工活動進行進一步規范。細則中將蜂產品分為蜂蜜、蜂王漿(含蜂王漿凍干品)、蜂花粉、蜂產品制品四大類,并對它們的定義、生產場所、設備設施、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人員管理等進行了明確,像是常規生產設備設施、常規工藝流程、關鍵控制環節與生產車間與作業區的劃分等均有詳細羅列出來。伴隨著越來越多地方開始組建蜂產品生產車間,細則的更新為蜂產業向標準化邁進提供了借鑒和參照。
當下,消費市場掀起健康、營養風潮,蜂產品、蜂產業前景可期。立足于市場需求的轉變,加快推動生產技術水平與生產規范化、標準化水平提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將為蜂產業這項甜蜜事業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