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消費力量的崛起催化鹵味賽道持續“升溫”,千億市場迎來群雄角逐的高光時刻。從大家熟知的絕味、周黑鴨、煌上煌等品牌,到主攻線上渠道的王小鹵走紅,再到近年來以鹵鵝為代表的鹵味新勢力影響力不斷提升,鹵味食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加快產品創新的腳步,并不斷以新技術、新工藝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鹵鵝的出現相對而言有些不同凡響,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一細分品類近幾年有何發展變化。【
閱讀原文】
諸城預制菜產業起步較早,產業鏈條較為完整,具有了一定的規模體量。早在八十年代,就形成了早期預制菜產業的萌芽,如今已發展起700億級食品產業、100億級預制菜產業集群。截至2021年底,諸城擁有預制菜生產企業超過550家,上市企業2家,規上企業產值過百億,形成涵蓋八大菜系1200余個品種的預制菜產業體系。【
閱讀原文】
茶作為一種傳統的農產品,一直以手工為主。全國各地茶葉的品種及工藝也不同,可謂百花齊放,各個茶葉產區,除了稍具規模的茶廠外,也不乏眾多茶農的手工生產,各具特色。較高程度的自動化生產對整個茶產業來說,短期內很難實現。不過,從茶產業規模化發展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穩定性等關注度提高來看,中國茶走工業化道路是大勢所趨。【
閱讀原文】
水產品產業鏈的延伸在帶來效益增長的同時,其背后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水產預制菜也會同其他預制菜產品一樣,因為口感、品質等問題遭到詬病。除此之外更為明顯的一大劣勢則在于,如魚類在加工制作中需要去除魚鱗、蝦則要剝殼等,相對于肉類、蔬菜類產品,加工難度要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凈菜加工生產線、肉類加工設備等已經能夠為食品加工增添很大助力的背景下,過度依賴人工清洗、剝殼、去鱗的水產品加工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閱讀原文】
6月20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發布的《全球發展報告》中指出,自動化的生產線、智能化的機器人等將代替大量從事重復性、機械性工作的勞動者,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職業崗位消失。在2020年至2025年間,全球預計將有8500萬工作崗位被機器替代。【
閱讀原文】
肉類產業的中游涉及到畜禽屠宰與肉制品加工等環節,但行業準入門檻低、集中度低等情況的存在,使得我國屠宰行業整體的機械化程度不算高,產品同質化現象又較為嚴重,長期來看并不利于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自從去年我國正式實施新版《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生豬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制度的施行為生豬屠宰走向規模化、標準化指明了方向,各地隨之紛紛開始加快生豬屠宰資源的整合,打造符合條件的定點屠宰廠。【
閱讀原文】
速凍食品的特別之處在于,從中游生產到下游產品運輸、銷售需全程冷鏈來保障食品的品質,對速凍設備、冷藏保鮮設備需求大。從我國近年來不斷增長的冷庫總量、冷藏車保有量、冷鏈物流體系的快速建設,都能看出,我國速凍行業的迅猛發展及對
制冷設備的需求高漲。與此同時,冷庫、冷藏車、冷鏈物流等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也為我國速凍食品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閱讀原文】
業內對食品機械的需求還是呈現出相應的增長趨勢,只是在個性化、精細化方面的要求會更高一些,食品機械企業與食品生產主體的合作愈發緊密起來。當然了,隨著多年來我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已經有一大批規模化的食品生產企業成長起來,企業提檔升級的步伐也在緊跟時代發展脈絡而變。在量產需求下,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機械裝置陸續在食品生產的關鍵環節投用。【
閱讀原文】
夏天一到,冰淇淋可以說是“舌尖上的解暑神器”。在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導向下,從商用型的冰淇淋在茶飲店、快餐店中運轉,撐起夏季營業額的半邊天,到迎合家庭端需求而出現的小型冰淇淋機,也展現出上游行業積極尋找經濟新增點的變化。【
閱讀原文】
2022食機展上,我們將與山東小康機械有限公司等14家食品機械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展開對話,從基礎性的企業發展情況、技術創新,到“綠色+智能”浪潮下企業如何轉型升級、預制菜“風口”下企業有何布局與表現,以及疫情當前企業如何應對種種挑戰等熱點話題,你想知道的都將一一揭開神秘面紗。我們也試圖在一場場對話、交流中,為您呈現一個更真實、更直觀的食品機械行業乃至食品行業的發展變化。【
閱讀原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