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市場呈現迅猛發展態勢。有數據顯示,到2021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已經增長至6693萬噸,預計今年這一數字還將保持增長,達到6756萬噸左右。水產品消費需求增長與市場規模擴增對于水產品行業是好事一件,不過長期以來水產品難處理的問題也給產業發展帶來挑戰,加強技術創新、裝備升級,是突破發展掣肘的必然選擇。
消費升級之下,兼顧營養、健康、便捷等要素的食品受到青睞,預制菜站上“風口”不乏這些因素影響。在預制菜這個大類下,水產預制菜這一細分品類也逐步發展為一顆耀眼的明珠。
從早前叮咚買菜上線開蓋即食或是加熱即食的“拳擊蝦”,到國聯水產推出對蝦、調味小龍蝦、風味烤魚等水產預制菜產品;從廣東茂名羅非魚產業集群搶抓預制菜風口,推出水煮魚、酸菜魚等產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到湖北潛江向小龍蝦精深加工要效益、要發展,都展現出水產品行業積極主動的把握當前食品消費形勢,因時制宜地尋求改變。而無論是“拳擊蝦”上線兩個月銷售額就突破八千萬,還是2021年國聯水產預制菜業務營收超8億,消費市場的良好反饋也給予了上游產業發展信心。
當然了,水產品產業鏈的延伸在帶來效益增長的同時,其背后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水產預制菜也會同其他預制菜產品一樣,因為口感、品質等問題遭到詬病。除此之外更為明顯的一大劣勢則在于,如魚類在加工制作中需要去除魚鱗、蝦則要剝殼等,相對于肉類、蔬菜類產品,加工難度要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凈菜加工生產線、肉類加工設備等已經能夠為食品加工增添很大助力的背景下,過度依賴人工清洗、剝殼、去鱗的水產品加工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對此,近年來湖北、廣東等水產大省明確提出要強化水產行業的科技支撐,加強關鍵加工裝備、加工技術的創新升級。去年五月,在湖北黃岡產出的智能剝蝦機已經在潛江小龍蝦產區下線生產,18臺機器同步運行,僅一分鐘就能完成上千個小龍蝦蝦頭與蝦身的分離,如此一來既提升了生產效率,也緩解了小龍蝦產銷旺季剝蝦工難招的問題。
在近日通過科技部農村中心驗收的《水產品自動剝制及分級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項目中,還涌現出了更多科技成果。據悉,該項目由6 所高校、4 家科研院所和與3 家技術企業共同完成,憑借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團隊先后研制了研制了輥軸式蝦剝殼機、對輥式自動化對蝦
分級機、魚類多段滾筒去鱗機、魚類剖切除臟機和鼓泡
清洗機等關鍵裝備,并建成了羅非魚加工技術裝備集成示范生產線等,目前已經在廣東湛江、廣西北海等地推廣使用。
現如今,水產品加工業正迎來發展機遇點。加強產學研之間的緊密合作,加快技術、裝備的創新與升級,積極開展產業化示范等一系列舉措,勢必將在關鍵節點上推動產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人民網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