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還會危害消費者的健康。被細菌、病毒、寄生蟲獲化學物質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后可能會引發食源性疾病,導致急性中毒、傳染病感染或者癌癥等長期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全世界有6億人(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并有42萬人死亡。食源性疾病也是我國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除了給醫療衛生系統帶來壓力之外,還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因素是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微生物檢測是預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因素。針對食品微生物檢測,我國制訂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及有關行業標準等,如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SN/T 0330-2012《出口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通則》。近期,又有一批新的食品微生物檢測標準實施,均為出口食品中致病菌檢測方法,采用的檢測方法也均為微滴式數字PCR法。
微滴式數字PCR技術是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的新型數字PCR技術,具有度靈敏高、絕對定量及高效方便等特點,目前主要應用于微生物檢測、轉基因檢測、疾病檢測以及質檢領域。
微滴式數字PCR技術在傳統的PCR擴增前將一個大的反應體系進行微滴化處理,即利用油包水技術將其分為數萬個納升級的微滴,可以有效避免反應過程中不同引物間、產物間的相互雜交和不同產物之間的競爭抑制,獲得較好的擴增效率,也可實現不同模板的同時擴增。與傳統PCR、定量PCR相比,其結果的精確度、準確性和靈敏度更佳。
于6月1日正式實施的8項出口食品中致病菌檢測方法行業標準共同組成了SN/T 5364-2021《出口食品中致病菌檢測方法 微滴式數字PCR法》系列標準,分別為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溶藻弧菌、創傷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和克羅諾桿菌屬(阪崎腸桿菌)的檢測提供了規范的微滴式數字PCR檢測法。該方法主要用到的設備及耗材包括
天平、恒溫
培養箱、高速臺式冷凍
離心機、渦旋振蕩儀、核酸蛋白分析儀或
紫外分光光度計、ddPCR擴增儀及相關配套設備等。
標準的制定推廣了微滴式數字PCR技術的應用,同時也為出口食品的致病菌檢測提供了一種更快速有效的方法,為我國食品和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提供技術保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