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蘆山縣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市“種糧”號召,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擔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聚焦糧食生產“多山少壩”實際問題,錨定創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山區糧經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奮斗目標,明確建設萬畝糧經復合園區主攻方向,奮力書寫姜城“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堅持“早”字當頭,搶農時。緊緊圍繞園區規劃、地塊、政策三個當頭任務,堅持“早”字當頭,堅決不誤農時,趕在大春前完成全部任務。今年全縣小春糧食播面已完成6086畝,同比增長1.43%,大春糧食播栽超90%。規劃制定“早”。堅持“一號工程”一號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調研,親自督促規劃進度,大大加速規劃制定進程,形成“1573”建設思路(即1條糧經復合示范帶、5個種植品種、7個重要節點、3個核心區。)。地塊落實“早”。按照流水線作業的思路,規劃制定與地塊落實同步并行,通過獼猴桃等低質低效地塊產業騰換、工程恢復、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多措并舉,目前已完成思延鎮馬渡水、龍門鎮隆興村、龍門鎮王家村涉及的土地整理,核心區面積5000畝。政策出臺“早”。制定出臺《蘆山縣2022年糧經復合園區糧油規模化生產財政獎補方案》,統籌本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將5類主糧、5類主體納入獎補范圍,按照種植規模分別給予300、400、500元每畝獎補,鼓勵引導農民向新型經營主體聚集。
二、堅持“精”字為要,一步到位建糧園。充分發揮園區種植技術先導、精深加工、農旅融合等示范引領作用,三大核心功能區驅動,實現產業效益綜合提升。“大地之紋”:精耕細作改善種植模式。成立技術工作專班,大力推廣“麥-玉-豆”、“菜(油菜)-玉-豆”等旱三熟帶狀種植套種輪作技術。建設優質種質資源培育研究基地,涵蓋糧油輪作示范推廣區以及種苗培育智能溫室大棚等8個功能區,實現種、產一體。“蘆山之智”: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圍繞思延現代農業園區,布局百億食品加工園,延伸糧經作物產業鏈條,引進淮南堂、宏豐等9家省市級食藥品加工企業,重點加工糧食、中藥材等糧經產品,建成7座冷藏庫,基本建成生產、加工、物流運輸入市為一體的加工中心。“龍興之野”:精品農旅拓展業態效益。投資1億元規劃集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旅綜合體“龍興之野”,面積1440余畝,一帶三區多點精品點位,不斷拓展業態效益。
三、堅持“新”字增效,一口同音聚合力。提升種糧效益,動員更多社會力量投身農業,開發電商營銷外溢品牌效益是解決糧食生產問題的關鍵途徑。新模式,政府引導聚國資。創新“示范基地+國企+農戶”模式,聚攏漢豐農投、蘆投等縣級國企力量,發揮國資擔當,通過建設先導性強、投資周期長、市場暫不愿進入的項目參與園區共建。新聯結,經營主體聚農資。政策引導農戶將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聚攏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周圍彌補資源短板,探索規模化高效種植,實現“抱團發展”。目前,園區內9個村集體經濟連接36253名成員聚集集體資產5015萬元、土地3357.56畝,87個農民專合社、70個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鏈接3000名成員發展1.9萬畝特色種植。新理念,品牌觸電聚效益。堅持將品牌培育外溢附加值、電商暢通市場銷路作為園區建設效益提升的關鍵,引導多類市場主體,通過品牌包裝等方式,培育一批“蘆糧油”“蘆藥”等品牌。其中,龍門花生、蘆山青黛獲國家級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
四、堅持“實”字托底,一以貫之抓落實。夯實技術服務。整合部門、鄉鎮農技工作力量,編制《蘆山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手冊》、《經濟作物技術手冊》,組建農技服務工作小隊,分類編制糧經復合種植技術規程。今年以來,縣級領導帶隊開展宣傳指導6次,培訓農戶1000余人次,發放技術手冊1000余份。堅實要素保障。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先后整合農業、水利等涉農部門項目13個2.04億元向園區建設傾斜,為園區提供堅實的要素保障。硬實考核評價。將園區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加大考核權重。成立專項工作督導小組,清單制管理事項,設立事項時間節點,每半月由縣委副書記親自安排調度會督促進度,逗真碰硬,實現“目標明確、責任到人、按時推進、按事問效”。目前園區內,高標準農田、數字農業等重大項目完成形象進度60%。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