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行業發展發展的“根基”。然而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屢屢出現,威脅著大眾健康。在影響食品安全的眾多因素中,微生物是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據公開數據顯示,60%以上的食物中毒是由微生物引起。如何降低食品微生物污染率,解決食物微生物污染問題?一個科學大數據庫給出答案。
以“大數據—菌種基因—新靶標—控制關鍵技術”為主線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正在全國六千余家食品企業中運作。數據庫能夠發現主要污染的致病微生物,解決了我國食品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術問題,建立識別食品微生物安全風險等級,呈現我國食品微生物安全整體風險水平。在全盤數據監測下,食品微生物污染率下降了90%。
數據庫建設中,研究團隊先后按照東北區、華北區、華南區等六大行政區,對多地區內進行食品微生物采集及綜合分析。依據分析結果,研究人員構建了包括風險識別數據庫、分布數據庫、菌種資源數據庫、全基因組數據庫、條碼指紋數據庫、溯源追蹤數據庫在內的6個數據庫。
基于科學大數據庫,研究人員測序了2萬多株實驗性致病微生物,找到其基因型,并借此挖掘出了接近200個新的檢測靶標,順利實現了對實驗性致病菌檢測全覆蓋。其實,我國一直以菌種為識別單位,科學大數據庫的出現將識別技術上升至基因型階段,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國主要食品微生物安全風險,進一步研究食品危害是如何形成的,理清危害機理,加強對微生物的控制。
數據庫尚未建立時,我國的核心種質和系統組學大數據缺乏、高毒力持留基因型(HVPG)危害與傳播規律不清、高通量靶向HVPG檢測和控制技術與裝備亟須突破、不同食品行業的HVPG精準防控技術體系尚未建立,食品微生物存在多項技術漏洞。而數據庫的出現不僅彌補了漏洞,還在原有技術基礎上推陳出新,實現大數據一盤統籌、一局掌控、全面覆蓋、整體強控。
不僅如此,科學大數據庫的建立為進一步開展微生物研究與產業應用奠定基礎。在數據庫問世后,團隊加快推動構建食品產業微生物防控應用的探索腳步成功研發了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的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及檢測芯片,推動檢測全覆蓋。
科研成果最直接的是實驗室到企業落地。當前食品微生物安全大科學數據庫已推廣至全國六千余家食品企業,幫助企降本提質,實現收獲翻番。以廣東省為例,其近3年內,10家應用該數據庫的單位新增銷售額109.09億元,新增利潤15.70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食品微生物安全大科學數據庫從技術上提升了我國食品產業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幫助建立了國家微生物種業戰略創新聯盟,促進整個食品安全向好、向快發展。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繼續完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將數據庫進一步延伸到環境微生物、農業微生物、醫藥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大氣空間微生物、水生微生物等領域,計劃5年將菌種保有量提升至20萬株,10—15年提升至100萬株,屆時數據庫菌種保有量將占全球總菌種量的30%左右。
(資料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