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大力推進科技服務、科研攻關等舉措,暢通送才、送智、送技下鄉服務通道,加速集聚農業科技人才,加力發展農業科技,加快賦能數字農業,助力海島農業高質量發展,做實做強科技強農文章。
一是加強人才科技下鄉服務。依托舟農“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等平臺載體,入駐“星創”農業主體10家,成立創業導師團,實現技術服務“零距離”,組織培訓近百次,孵化項目17個,2家主體成為省農民田間學校,2家獲評省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選派市級農業科技特派員24人,助力海島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延伸“科技特派員+農業主體”,“手把手”指導大學生涉農領域創新創業,“面對面”指導農業經營主體,累計展示推廣西甜瓜、茄果類、葉菜等新優瓜菜品種570個,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新品種144個,其中,1個番茄類品種、4個西瓜類品種獲省級金獎。
二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新型栽培設備研制與模式創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進“海水稻”“海上菜園”“蔬菜育種”等項目成果轉化等60余項,省、市級獲獎科研成果47項,累計建成農業高品質科技綠色示范基地27個。立足晚稻楊梅、葡萄、皋泄香柚、登步黃金瓜等農業特色產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葡萄限根技栽培術”項目,省工省水省肥均達50%,每畝年增收0.2萬元,皋泄香柚灌溉、套袋技術,提高商品果率20%以上,帶動我市3000畝皋泄香柚增產,登步黃金瓜畝產增產超10%,達1050公斤。楊梅避雨栽培、施肥等技術,有效提早楊梅上市期,延長采摘期,預計輻射楊梅種植5萬畝。
三是加大種業資源利用保護。探索水稻等糧食作物種植,主推嘉禾218、嘉優中科3號、浙粳1578等水稻品種,覆蓋率達85%以上。引進鹽堿地水稻示范品種展5個,耐鹽種質資源10份,鹽堿地作物7個,岱山縣岱西鎮火箭鹽場開展鹽堿地改造以來,新增耕地5600畝,實現水稻畝產450公斤/年。強化海島區域種質資源保護,累計收集保存地方特色種質資源207份,“海蘿卜”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第三次全國農作物普查“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自主選育節瓜品種通過省農作物品種認定。
四是加速數字賦能持續發展。依托數字“三農”協同應用平臺建設,用活“舟山鄉村大腦”平臺,推進農民數字化運用,為農戶提供覆蓋“種、管、收、銷”4個環節的數字云服務,農戶可遠程監測種植狀況、病蟲害預警,在線學習種養技術、上報農業生產等問題,“浙農碼”賦碼量已累計4.7萬次。推動數字農業生產管理、產品流通、行業監管等重點領域的技術應用,對已納入“大腦”的163家家庭農場、126家農業生產類合作社、121家農業企業進行提升,創建現代化數字農業工廠和數字化種養基地29個,賦能海島農業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