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沙門氏桿菌污染引發的食物中毒是食品安全中的一類突出問題,長期以來,在各種食品生產中幾乎都有針對沙門氏桿菌的嚴格限量標準。但縱觀整個市場來看,食品中檢出沙市門桿菌或是沙市門桿菌超標等問題還是較為常見,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還得從市場監管和生產規范化等方面來入手。
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于多類食物中,以肉蛋奶及其制品為代表的動物性食品易受到這一病菌污染,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環境污染等,也可能導致出現沙門氏菌污染問題。據日前聯合國發布的消息,比利時生產的巧克力產品所攜帶的沙門氏菌污染已在歐美多個國家造成人員感染。目前,這些巧克力產品已經銷往包括我國在內的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者在購買或是食用已購買的巧克力產品時,需要注意核對相關的生產信息,避免出現食安問題、引發疾病。
一般來說,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的食品在感官上與正常的食品并無太大差別,基本不能靠人的肉眼來進行識別,加強對整個食物鏈的防控,達到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早前世衛組織也表示,預防沙門氏菌病需要在食物鏈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家庭食品加工等各個階段采取控制措施。
首先,動物性食物中往往本身就可能攜帶一些天然的致病菌,在食品加工中做好殺菌和保鮮工作不可缺少。所以像是鮮牛乳都要進行巴氏殺菌或是高溫殺菌后,方能進入消費市場,其他的一些肉制品、蛋制品等,在生產加工環節亦然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檢疫與殺菌等流程,確保食品安全基礎。
其次,沙門氏菌還可能廣泛地存在于人體內、生產環境中,因而要兼顧到生產中的要點控制。針對工作人員,個人衛生情況要落實到位,工作服也應定期消費殺菌;針對生產車間,雖然當下我國食品工業逐步過渡過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階段,大量
食品加工機械的應用為生產環節帶來了煥然一新的改變,但機械設備應用后也應當及時進行消毒處理,避免應清理不到位為病菌生長提供“溫床”,導致后續加工出現二次交叉感染。同時,生產中所用到的各類生產主輔料也要按照規定放置、
包裝材料和各類儲存間等應當及時做好環境消費,并要牢牢把控好生產過程中的操作規范化。
在上述生產加工控制環節,除了生產主體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之外,市場監管部門也應當積極發揮自身效能,通過開展食品抽檢、快檢、環境檢查等多手段,助力守好“舌尖上的安全”。
最后,消費者作為食品消費的受眾群體,也要做好防范。例如認準正規渠道購買檢驗檢疫合格的食品;對于餐桌上常出現的動物性食物等各類食品,專家多呼吁消費者應當充分加熱、燒制熟透后再食用;在烹飪環節,也要盡量避免生食、熟食盛裝容器等混用,做好廚房衛生。
總而言之,食品中致病菌的形成途徑十分多樣。要想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盡量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還是需要生產主體、市場監管、消費者等共同參與進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