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內江市市中區緊緊圍繞“穩面積、增產量、調結構、提質量”的思路,深挖耕地潛力、激發主體種糧積極性、出臺獎補政策,有效破解“人地錢”難題,夯實糧食穩產增收根基。
一、抓核心,激發種糧主體積極性。
要實現糧食穩面增產目標,核心是種糧主體,在于如何充分激發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種糧主體的積極性。
一是培育種糧大戶。針對于小農戶種植地塊分散、品種多樣、管理粗放等現狀,依托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項目,推動“一組一場”,家庭農場組織生產,再入股或加入合作社,探索統一購種、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六統一”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全產業鏈發展的增值收益。
二是引進種糧業主。積極引導農民專合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規范流轉土地,結合“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項目,大力發展糧油和大豆產業;引導經營主體采取“稻漁”立體種養模式,提升綜合收益;重點鼓勵支持農機專合社深度參與糧油生產耕種管收等環節,穩步實現糧油產業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
三是扶持村集體代種。一方面依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通過中省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專項資金,整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購置一批農業機械設施設備,實施糧油或大豆“代耕代種”,為糧油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增加集體經營收入,充分發揮村集體統籌資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監管方面主體地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嚴格按照《內江市市中區加強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監管和風險防范實施細則》,加強工商資本流轉農地事前申報和事中事后監管,有效防止新增撂荒地,確保農地農用。
二、抓關鍵,深挖耕地產糧潛力。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市中區將糧食穩產保供能力寫入區政府工作報告,錨定“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要求,防止耕地“非糧化”,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一是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5萬畝,不斷提升耕地地力。結合近五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圍繞凌家、龍門、全安三個片區集中連片打造萬畝優質糧油園區,園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豆類、高粱、薯類等糧油作物。
二是盤活撂荒地,深挖糧食擴種潛力。在2021年已整治2000余畝撂荒地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擬在2022-2023年,再整治撂荒地5000畝以上,要求公路沿線和耕作條件較好的撂荒地盡快復耕,優先用于糧油作物生產,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將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宜機化改造范圍,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輸配電、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提升宜機作業水平。
三是防止耕地“非糧化”,探索糧經統籌新模式。為逐步解決耕地“非糧化”問題,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安全高效,積極探索“柑橘+大豆”糧經復合種植模式。今年計劃在未成年的1萬余畝幼齡柑橘林下全部間作大豆、豌胡豆、蔬菜等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一地多收,綠色高產高效。
三、抓根本,兌現出臺獎補政策。
不斷加大糧油生產政策支持力度,著力保護規模種糧主體的積極性,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生產穩定。
一是兌現出臺獎補政策。一方面兌現各項惠農政策。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種糧大戶補貼、大豆補貼、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惠農政策,由實際種糧人享受,確保種糧人轉移支付收益。另一方面是出臺獎補政策。研究出臺了撂荒地專項整治、糧油產業發展和幼果林套大豆等獎勵補助政策,激發經營主體參與種植糧油積極性。對撂荒地復耕、種植糧油作物面積達30畝及以上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或經營主體將按照400元/畝•年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對在柑橘(含檸檬)幼林集中連片間作大豆達100畝及以上的經營主體,給予150元/畝•年補貼。
二是予以糧油金融支持。將糧油生產納入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優先支持范圍,對從事糧油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其生產規模、產業鏈條、利益聯結與效益情況,最高予以300萬元的金融支持,并納入財政貼息范疇。
三是探索“零”地租模式。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盤活零散撂荒土地,通過第1年、第2年零地租、第三年地租100元、第四年地租200元、第5年及以后不超過300元的模式,吸引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發展糧油產業。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