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發展情況如何?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管方面的數據如何?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主要有哪幾種類型?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應當如何監管?2022年市場監管總局還將對哪些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專項整治?
“截至2021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已突破5萬家,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年均機構數量增長超過10%,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2%,我國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檢驗檢測市場。”市場監管總局相關人員在日前“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新聞發布會(以下簡稱“發布會”)上表示。
化工儀器網編輯對發布會內容進行梳理,整理出檢測相關幾個“知識點”,供相關人士參考。
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管方面的數據如何?
據發布會透露,市場監管總局成立四年來,全國累計檢查檢驗檢測機構6.4萬家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1.1萬起,撤銷、注銷1043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 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相關部門重點在食品、醫療器械、生態環境監測、機動車檢驗等領域開展專項整治,全國共檢查檢驗檢測機構1.93萬家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4620起,撤銷、注銷167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
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目前監管中掌握的情況,檢驗檢測報告造假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類別,分別由兩類不同的市場主體造成:
一類是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的檢驗檢測報告,進行低價惡意競爭;另一類是不具備檢驗檢測資質的企業和人員假冒資質證書、偽造檢驗檢測報告,甚至在網絡交易平臺進行兜售,侵害合法從業機構權益,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應當如何監管?
針對不同的造假主體,監管部門和監管手段不盡相同。
一是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的檢驗檢測報告的行為。針對高風險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日常“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強化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通過監督抽查、專項整治及投訴舉報案件查處,持續加大對不實或虛假檢驗檢測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2021年,共查辦檢驗檢測機構違法案件1235件,同比增長23.5%,罰沒金額2727.7萬元,同比增長44.7%。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將對不實和虛假檢驗檢測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信用平臺,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歸集到檢驗檢測機構名下,推動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二是對無資質的企業、中介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的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目前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處罰規定,實踐中需依靠公安部門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的規定對其“偽造證明文件”、“偽造印章”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2022年市場監管總局還將對哪些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專項整治?
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嚴肅查處不實和虛假檢驗檢測等違法違規行為,打擊不法行為,凈化檢驗檢測市場環境,市場監管總局還發布了針對檢驗檢測機構違規問題部署的專項整治行動。
市場監管總局將于2022年4月底至7月底開展檢驗檢測市場專項整治行動。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集中力量對轄區內涉及疫情防控的醫療器械防護用品、食品、個體防護裝備、建筑材料、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體、碳排放核查等六個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全面排查、全數檢查、嚴格整頓。
此外,市場監管總局還將聯合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開展年度“雙隨機、一公開”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加大機動車檢驗、生態環境監測、進出口商品檢驗、化妝品檢驗等重點領域的抽查比例,實現專項整治與日常監管的無縫銜接。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