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海一則“我要買咖啡”的消息登上熱搜,讓人們驚嘆于被譽為“咖啡之都”的上海對于咖啡的狂熱,也足以讓人看到我國咖啡市場充滿蓬勃的發展朝氣。隨著下游咖啡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咖啡豆原料的供給量也在同步增長,以云南為代表的咖啡產區近年來極力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助力國產咖啡飄香海內外。
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之下,咖啡似乎正在成為精致的都市“打工人”標配,一二線城市的咖啡連鎖品牌和小眾咖啡門店數量近年來處在快速擴增中。以上海為例來看,據2021年發布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上海咖啡館數量已經達到6913家,咖啡品牌連鎖率則達到40%以上,這兩個數據總體上都遠比一些國外的主要城市要高得多,這樣的數據也體現出當前咖啡消費在以上海為代表的城市中,滲透率在不斷提升。
而當隨時隨地喝咖啡成為一種相對常態化的需求,國內咖啡市場的進一步打開也是可預見的。據《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到2021年我國咖啡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817億元左右,未來預計咖啡市場仍將以超20%的增長率快速擴大,一個規模達萬億的市場或將在2025年誕生。
在此過程中,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快速提升,在選擇咖啡時會更加關注到口感、品牌等要素,驅動著頭部咖啡市場的升級,高質量的咖啡豆原料和豐富的精深加工產品成為貫穿中下游產業鏈的一大核心要素。云南作為供給我國咖啡原料的主要產地,近年來就主攻咖啡豆生產加工中略顯薄弱的精深加工環節,力求破解咖啡豆供給量大但價低的發展困境。
一方面,咖啡豆經過采收、篩選、脫皮、脫膠、干燥、分級、烘焙、磨粉等加工后,就可發往下一級消費市場,面向分散、規模小的現有咖啡加工環境,加快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打造品質穩定的咖啡是夯實市場基礎的一大關鍵。近年來,云南思茅,就大力將咖啡豆生產加工搬到統一規劃的加工廠中,機械化生產在多步驟的應用性增強帶來了新變化。
例如在脫膠環節,過去多是以發酵法進行脫膠,不僅時間相對難以把控,還有可能要根據咖啡豆狀態進行濕發酵和干發酵,工藝較為復雜。但通過咖啡脫膠機,機械可通過自動化揉搓完成對咖啡豆上附著黏稠黏液的去除,達到較為高效的脫膠處理。再如咖啡豆干燥環節,傳統的風吹日曬看天吃飯有些不適用于規模化、品質化的生產,引入和推廣可進行低溫空氣閉環循環干燥的熱泵烘干技術,將以穩定在20℃至80℃左右的溫度對咖啡豆完成干燥,咖啡風味將在更可控的加工中逐步得到釋放,得出的咖啡在后續研磨中香味會更加香甜、醇厚。
另一方面,云南咖啡產區對咖啡原料精深加工的不斷投入,更表現在著力開發多樣化精品,提升咖啡附加值。當前,除了為海內外市場供給高質量的咖啡豆原料,咖啡精深加工生產線、速溶咖啡
包裝生產線、凍干咖啡生產線等相繼建立起來后,多種多樣的速溶咖啡、凍干咖啡、掛耳咖啡、超微研磨咖啡面世,云南咖啡產業鏈的補鏈、強鏈思路開拓了產業增收致富的新方向,全產業鏈模式迸發出強勁生命力。
近兩年,云南咖啡的影響力在產業提檔升級中一步步擴大,扭轉了過去咖啡豆產量大、價格低的局面,為地方產業向好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咖啡產業中,新設備、新技術等引入和更替當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這仍需要地方持續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動咖啡生產加工加快現代化轉型步伐。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