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15”晚會對食品、智能手表等多領域的現存亂象與問題進行曝光,14個案例令人觸目驚心。維護消費者權益、推動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化仍顯得道阻且長,也始終需要從業者、監管者、消費者多方共同努力,攜手打造良好環境。除此之外,這些天各地市場監管等多部門也陸續發布了2021年度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十大典型案例,一起看看食品領域出現了哪些案例、涉及哪些方面。
據蘭州市城關區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相關消息,主要有某幼兒園使用過期鴨血,某龍蝦店在其網上店鋪未經許可從事三文魚刺身、北極貝等生食類、冷食類食品制售兩大事件。據平湖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消息,有某酒業商行從外地購入假冒貴州茅臺酒、國窖、五糧液等注冊商標的白酒并進行銷售;某果業經營部未按要求在“浙食鏈”對進口水果進行進貨查驗記錄,且存在進口水果與國產水果交叉混放現象;還有某批發部購入無包裝鮮雞蛋后自行貼上標簽與條形碼事件。
另外,據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消息,有企業在在明知采購的速溶咖啡為假冒“星巴克”注冊商標商品的情況下,仍將假冒產品銷往全國 18 個省份的 50 余名商戶。據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消息,則有兩家果業商行在銷售水果時存在使用不合格電子秤、缺斤少兩行為,另有某海鮮店在銷售海鮮時利用秤具作弊欺詐消費者。目前,各地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已經陸續對地方2021年度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進行公布,廣大消費者可以及時關注地方平臺,獲取更多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消費侵權情況。
一個個典型案列的出現,反映著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痛點和難點,保障消費者權益還需進一步落實。其中,食品作為市場消費重中之重的組成部分,可以看到消費侵權主要集中在商品假冒偽劣、缺斤少兩等方面,也是大家在日常中普遍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一直以來,食品市場一面連接著消費者,一面連接著農業產業與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每個環節顯然都占據著不可忽略的位置。在強調維護消費者權益、推動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化的背景下,市場監管制度與監管體系的建立健全,提升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以及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實現生可控可溯源等,已經成為當下努力提升的方向。消費者作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更要提升維護自身消費權益的意識,善用消費者投訴熱線、尋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幫助等方式,進行消費維權。
而就現已披露的食品領域相關事件來看,食品生產和銷售渠道仍是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方面。在各個行業產業加速發展中,從上至下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從業人員的意識、加快規范市場秩序等才是根本,這也需求相關部門與企業、院校間形式良好的協作,加強從業培訓與從業宣傳等。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