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關于#中國一年吃掉7億頭豬#的消息登上熱搜。據悉,隨著自主研發的國產豬芯片實現量產,種豬育種的質量、數量水平將得到雙雙提升,豬肉供給將得到更好地保障。與此同時,在我國實行生豬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制度后,走向規模化、自動化的后端生豬屠宰流水線也為提效率、保質量、穩供給添上了一道“保護鎖”。
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自豬肉價格走下“神壇”回歸正常水平后,豬肉消費保持著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值得關注的是,雖說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但長期以來仍需要從國外購買種豬養殖的生產模式對于行業整體具有一定制約性,因而近些年相關科研團隊也著力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破解頭部的“卡脖子”難題。
從近段時間一些公開信息來看,無論是《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發布,指出大力推進地方豬品種的開發利用、培育3-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豬企業;還是以吳珍芳團隊為代表的科研隊伍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以“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等科技成果,交出生豬配種與品種本土化更優質的答卷,都將通過把生豬養殖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方式,推動我國生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非但如此,在我國生豬源頭供給有了進一步保障的基礎上,伴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提升與消費觀念轉變,加快生豬屠宰加工的革新,也將從全產業鏈不斷完善的角度,煥新生豬產業活力。去年8月1日,新修訂的《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發布實施,其指出“除農村地區個人自宰自食的不實行定點屠宰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定點不得從事生豬屠宰活動”,為生豬屠宰加工指明新時期發展的方向。
誠然,得益于近年來上游機械行業緊扣市場發展推出滿足生產需求的一系列機械設備,以生豬
懸掛輸送設備、
麻電套腳設備、剝皮設備、
豬宰殺放血設備、清洗設備、肉類深加工設備等構成的生豬屠宰加工生產線已經日益完善,在性能上基本能夠滿足規模化、批量化的生產需求,利好于提升生產效率和保障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在《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的指導規范下,不少定點屠宰場也能看到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身影。
例如在廣州一投資3.5億元建成的4A級屠宰場,按照功能劃分出生豬屠宰園區、肉品初加工園區、肉品深加工園區等五大主體部分。在屠宰加工中,該項目不僅匹配了四條全自動屠宰生產線,還引入“劈半機械人”等新技術,預計將為生產效率、生產環境等多方面帶來“質變”,據悉該項目整體投產后每日生豬屠宰量還將達到一萬頭左右。
近日,阜陽一體化基地生豬屠宰與深加工項目也開始了試生產,在涵蓋待宰車間、屠宰綜合車間、分割肉立體庫、肉食品加工車間等生產空間的建設基地中,自動化屠宰、精細化分割完成落地轉化。目前,該地單日屠宰量可達2000頭左右,將有效的保障周邊及長三角等輻射地區的豬肉供給。
總而言之,豬肉消費占據主要地位。基于近年來生豬行情波動較大、生豬屠宰加工環節關乎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供給問題,以及生豬屠宰效率、對環境的污染等幾大方面考慮,加快推動種豬技術發展,形成規模化的定點屠宰等舉措,將使生豬產業、行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性,也將以高質量的生豬產品更好滿足消費升級。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