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著力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規劃》指出,到 2025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穩中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基本形成高水平監管、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始終是第一要務。縱觀近年來的消費市場,無論是社交平臺上常有袋裝食品被曝出變質、果蔬等農產品被指出脫色等問題,還是在有關監管部門在定期不定期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中,披露出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相關指標不合格的食品或農產品,都顯現出當下食品及農產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的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問題。
而農產品作為食品安全的源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也將矛頭直指向農產品。誠然,在農產品種養殖、生產加工等諸多過程中,產地環境出現污染、生產加工條件不規范、農戶種養水平不高等等因素,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一旦不合格的農產品上市或是經加工處理成為食品后觸達消費者,都有可能不利于人體健康與消費者安全,造成危害。
毫無疑問,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是現代農業與食品工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近年,在農業產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各部門也通過借助現代化食品快檢技術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等加強監管,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標準化監管治理管理等多舉措,堅決守護食品安全底線、守好食品安全防線。
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指明農產品質量安全中還存在農獸藥使用、質量安全監管、產品標準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對此,《規劃》明確提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監測監管能力、標準化生產水平、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現代化監管手段創新等五方面水平的發展目標。
在監測監管能力方面,《規劃》指出,部省檢測機構要對檢測需要的關鍵性儀器設備進行擴展補充,實現檢測參數精準度與國際接軌,檢測指標范圍、時效性與監管工作需求相匹配;組織開展檢測機構幫扶活動,服務當地產業發展;組織開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等活動,提升基層檢測水平。同時,要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能力。
除此之外,《規劃》中提及農業標準化提升、“陽光農安”試點、農產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等多項專欄內容,從多方面助力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把關。如指出制定一批品質評價和檢測方法標準,開展 30 個農產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建設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應用基地 300 個,完善產地農產品追溯體系,打造 1000 個“陽光農安”智慧監管試點等等內容。
參考資料:農業農村部網站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