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冷凍肉,冷鮮肉營養流失少,口感更好等特點愈來愈受到許多年輕消費者的歡迎。然而,諸如冷鮮肉等生鮮肉類食品在通過氣調包裝、冷鏈物流中,雖然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新鮮和品質,但貯運過程中損耗也較大,成本較高。不過,據說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生鮮肉類食品冷鏈物流信息化領域添了新成果,數字孿生技術有助于減少生鮮肉類冷鏈貯運過程中損失,優化供應鏈配置與儲運效率,減少成本。
我國是肉類生產和消費大國,肉類總產量占世界總產1/3左右,其中豬肉占到1/2以上。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飲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健康飲食觀念的增強,再加上與國際市場接軌,我國肉類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國內肉制品將向著多樣化、營養化、便捷化的方向發展。
就目前市場來看,有各種初加工的冷卻肉、冷鮮肉,以及精深加工的分部位的半成品肉、冷凍肉、熟肉制品等為原料的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等的消費將明顯上升。而國家擴大內需,鼓勵消費的政策更為肉類食品行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總的來說,國內肉類加工業經歷了從冷凍肉到熱鮮肉,再到冷鮮肉的發展軌跡。
伴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2020年底網民規模達到9.9億,80、90后開始逐步成為消費中堅力量,并對冷鮮肉等生鮮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也帶動生鮮電商行業取得顯著增長。另外,受益于“調豬”向“調肉”模式的逐步平移,傳統消費習慣中凌晨宰殺、清早上市的熱鮮肉與當前的消費需求出現錯位,冷鮮肉正成為趨勢。
除此之外,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也明確提到,加快構建“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的肉類供應鏈體系,完善規模屠宰、低溫分割、保鮮包裝、冷鏈儲運鏈條,加強全程溫控和監管追溯,以及健全冷鮮肉生產、流通和配送體系,提高冷鮮肉在肉類消費中的比重等,這也將進一步提高冷鏈儲運冷鮮肉類食品消費量。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冷鮮肉相比熱鮮肉等肉類對貯藏、運輸溫度有高要求,通常要求在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處于0℃-4℃低溫環境下,并且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也得處于低溫環境下,這樣使得貯藏、運輸以及銷售溫度得到有效地抑制冷鮮肉中絕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酶的活性,提高冷鏈儲運冷鮮肉類的質量安全。
但是包括冷鮮肉在內的生鮮冷鏈運輸產品時常會受到冷鏈數控平臺管理上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如數據安全性差、管理效率低等問題,當前多源異構數據處理難、數據隱私和訪問控制沖突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進而影響生鮮產品貯運新鮮和品質,導致產品損失,貯運成本太高。據悉,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生鮮肉類食品冷鏈物流信息化領域有了新成果,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可對新鮮肉類食品進行數字化仿真,實現虛實空間映射和交互,進而動態感知肉類品質演變規律,優化供應鏈配置與儲運效率,減少食品損失。
目前國內冷鮮肉市場占比不足30%,距發達國家的90%市場占比存在巨大差距,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在消費飲食結構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國冷鮮肉市場依然有著巨大大消費潛力。隨著生鮮肉類食品冷鏈物流信息化領域再添新成果,數字孿生技術的轉化應用也將促進產品貯運效率提升,進一步保障貯運新鮮和品質,減少貯藏、運輸環節不必要的損失。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