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魚具有較高經濟價值,隨著我國娃娃魚養殖產業不斷壯大,一幅特色產業帶動鄉村致富的畫卷徐徐展開。為提升體積碩大、加工工序復雜的娃娃魚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水平,細化其各部位分割技術規范,將有利于促進產業發展,近日,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就《大鯢分割產品加工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2年1月6日前。
娃娃魚,學名大鯢,曾有傳言稱其叫聲同嬰兒啼哭相似,故而還得名孩兒魚、啼魚等。與大家印象中的魚類有所差異,大鯢有“水中軟黃金”之稱,其外形體大扁平、有短小的四肢,看上去更像是放大版的蜥蜴。就動物學角度來看,其則是由3億6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的古老兩棲類動物,在《山海經》中曾有相關記載,其也是我國重點保護的二級野生動物。
要說被列為保護動物的大鯢為何如今能夠出現在人們的日常餐桌上,還是得益于人工繁殖水平的日益成熟為之鋪路。現今,湖南、貴州、陜西等地均開始發展起規模化的大鯢養殖產業,大鯢富含十八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價值等優勢也在被人們進一步開發,如娃娃魚灌湯包、娃娃魚濃湯等菜品組成的娃娃魚宴成為不少繁殖區的名宴,娃娃魚片、魚丸等深加工產品接連面世,娃娃魚肽被應用于健康食品、藥品等加工中等。
不過,由于大鯢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人工繁殖品種在產銷時也有一定限制,再加上其宰殺涉及到燙皮、去黏液等較為復雜的工序,市場發展也有所影響。對此,以具有資質的加工企業對其進行統一分割加工,再根據不同生產需求將不同部位流通到下一環節會更有利于提升大鯢市場消費率和開發利用率。日前,由湖南省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提出,由湖南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大鯢分割產品加工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完成征求意見稿編制,將對推動大鯢生產規范化起到重要作用。
據悉,該標準主要對加載標識牌、標識簽的養殖商品大鯢分割的基本條件、要求、工藝流程和操作等進行規定。具體來看,該標準中指出養殖商品大鯢分割工藝涵蓋清洗消毒、電擊至暈、瀝血、熱燙去黏液、去內臟、分割、包裝、速凍等十余個步驟,加工中用到切魚頭機、去皮器、分割機等設備,一般可得到頭、魚身、魚尾、四肢、肝內臟等粗分割產品,以及凈魚頭、背脊肉(魚塊)、腹肋肉、魚脊骨、脂肪、魚肝等細分割產品。(詳細加工技術規范可通過下文附件查看)
目前,《大鯢分割產品加工技術規范》地方標準正處在公開征求意見階段。若您有相關意見或建議,可于2022年1月6日前將意見反饋至湖南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資料來源: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