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清潔生產是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印發了《“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
在農業領域,農業的種植業、養殖業等面源污染問題不可小覷。根據“十三五”時期對長江流域總磷污染的調查,中下游地區總磷污染50%以上來自面源即農業源,農用化肥的過度施用、養殖抗生素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以及養殖糞污未能有效處理,均導致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因此農業領域清潔生產工作也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農業領域推進農業生產投入品的減量,采用科學的化肥、農藥施用方式,節水灌溉模式,畜禽養殖抗菌藥的減量,以及農業、養殖業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一方面可大幅度減少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減輕農業污染的后處理難度;另一方面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方面開展工作,避免農膜、秸稈等廢棄物的長期堆積造成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提出推動農業生產投入品減量、提升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水平和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三個方面來推動農業清潔生產。
方案指出,加強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等各環節的監督管理,科學、高效地使用農藥、化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消除有害物質的流失和殘留,減少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組織農業生產大縣大市開展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試點,不斷提高主要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
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形成高效、清潔的農業生產模式。嚴格灌溉取水計劃管理,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全面推廣節水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等高效施肥方式。全面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推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加快構建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大力推廣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模式。
完善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膜管理,推廣普及標準地膜,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有效防治農田白色污染。因地制宜采取堆漚腐熟還田、生產有機肥、生產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等方式,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在糧食主產區、畜禽水產養殖優勢區、設施農業重點區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等農業廢棄物資源豐富區域,以及洞庭湖、丹江口水庫、太湖、烏梁素海等重點流域湖泊水庫周邊區域,深入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案例。
農業清潔生產提升工程包括:
實施節水灌溉。以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資源開發過度區等地區為重點,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化肥減量替代。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化肥機械深施、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在糧食和蔬菜主產區重點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使用、沼渣沼液還田等技術模式。
農藥減量增效。支持一批有條件的縣,重點推進綠色防控,推廣物理、生物等農藥減量技術模式。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培育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社。
秸稈綜合利用。堅持整縣推進、農用優先,發揮秸稈還田耕地保育功能、秸稈飼料種養結合功能、秸稈燃料節能減排功能。
農膜回收處理。以西北地區為重點,支持一批用膜大縣推進農膜回收處理,探索農膜回收利用有效機制。
我要評論